文/胡马乔 图/上海博物馆
走,博物馆看非洲雕刻去
文/胡马乔 图/上海博物馆
非洲是世界的中心,是宽广光明的帝国,若您站在南岸,想象一下向北延伸的大地,非洲这样的大陆,包罗万象。非洲大陆,人类祖先的发源地,这里是孕育无数生命的大地。非洲族群普遍崇信万物有灵,他们膜拜的主要对象为自然神、祖先神和至高体。
随着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3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
今天我们能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到这些非洲中部的雕刻艺术,是因为陈列展馆的贡献,并与保护人类丰富遗产与人类创造力密切相关,人们依赖从博物馆收获非学院教育的快乐。转而想到这些非洲中部雕刻艺术能来到上海,因藏品材质相当脆弱,加上雕刻作品本来是不大适宜长途旅行的,所以能经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友好合作,国人得以不出国门就能看到这些异域的部落文明,也是博物馆所赋予人们的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灵旅程。
我们的祖国——中国是56个民族组成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而在中非地区的刚果河边,生存着以讲班图语的支族群。刚果河,是非洲的第二大河,它贯穿绵延无际的中西非大陆,为远离海岸的非洲内陆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在承运货品的同时也使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得以融合交汇。
一次非比寻常的异域文化之旅,它让我们见识到就是传统宗教信仰及艺术文化共性的碰撞,可以说这是非洲的文化复兴。
了解到非洲中部雕刻艺术的策展人弗朗索瓦·奈特先生(以下简称奈特先生),他是位非常热爱非洲艺术的收藏者,因为他生活在非洲大地已20余年,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非洲的这些雕刻艺术上面,这次,他为我们精心挑选的71件雕刻作品,都由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所收藏并保存。这样一位有趣的非洲艺术鉴赏家,您能想到他会有一个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奈特先生出生于非洲,然而他实际上是一个比利时人,并且曾经是一名律师。因为热爱这些慢慢消失的非洲雕刻,也知晓收藏是一个需要相当经济基础来维护的工程,所以他放弃了自己律师的职务,开始担任非洲当地的神职文化工作,并深入研究非洲雕刻,让它们能重新回到非洲居民的视野里,也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刚果河流域及邻近的奥果韦河以西,生活着众多讲班图语的族群,还有一些不同的族群拥有许多相近的文化和艺术传统,比如在纪念人生进入新阶段的仪式有儿童的成人礼、长者的葬礼,或者标志节气转换、农业周期更替的典礼上都会进行面具表演。除了这些社会习俗外,还有疤痕文身、锉牙和人体彩绘等身体装饰,这种以自然神灵和祖先形象为主的艺术表现题材。
带弧形角的面具
奎勒族,加蓬 20世纪早期
使用材料:木
这个类似心形造型的面具,被一对长长的动物角包围的样子。技艺娴熟的雕刻师利用空隙和块面为其增加了纵深度。奎勒族人生活在加蓬北部的赤道热带雨林中。他们在历史上以狩猎为生。森林能够提供诸如动物、水果、药用植物等资源,但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带弧形角的面具据说表现的是善良的森林之精。环绕面具的角,可能是作为当地重要猎物的羚羊的角。当村庄遇到危机,类似狩猎收获不佳等会进行一种仪式,而这种面具就是在仪式上使用的。(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保申科博士捐赠)
带半月纹的面具
芳族,加蓬 20世纪
使用材料:木、颜料
面具额头上半月形的花纹表明它们是在每个月亮历的月初所举行的仪式上使用的。(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多梅尼卡·瓦尔特·纪尧姆捐赠)
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
时间:至2013年7月7日结束
地点: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
高耷族神龛内的遗骨匣
巫术偶像
刚果族,刚果共和国 20世纪
使用材料:木、金属、棉布、颜料、陶瓷
这件不同寻常的偶像被称为宁金兹恩康迪,根据当地语直译为“带钉子的法力偶像”的意思。这类雕像因为法力强大而为当地人所敬畏。在使用时,一位精通仪式的专业人士会在雕像上钉钉子、刀片,或者其他铁制品以激发它的威力。
这件巫术偶像的眼睛圆睁,表示它时刻准备着守护正义。它的眼睛是用玻璃做的,当地人相信玻璃能够让它在祖先和神灵的世界中洞察明细。像这样的大型偶像是为了全村落的安宁而制作的。当地人用它们治疗病患、搜索犯罪者,以及为村落之间缔结和平盟约。在缔结条约时,双方要共同在这种偶像上钉入一个钉子或者一片刀片。(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雅克·厄代尔捐赠)
面具是在举行仪式或表演时佩戴,同时搭配用树叶、植物纤维或织物制成的服饰。表演时一般以吟唱或音乐作为伴奏。而面具舞蹈并不只是一种娱乐,它同时还有教育族人、增强族群凝聚力、驱邪治病或主持正义的作用。人们也相信面具的佩戴者可被祖先、英雄的灵魂、或自然界的神灵附身。
在中非地区可以发现各种心形的面具,面具通常是由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的部落居民以木头或象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面具前额和脸颊构成的心形部分通常被涂成白色——在当地人眼里代表阴间或祖先所在的灵界的颜色。这种被称为孟巴(mpemba)的白色颜料是采用从河边收集的高岭土碾磨成粉后制作的。
经由殖民主义的洗刷、外来宗教的渗透和社会现代化的影响,这些族群的传统社会格局发生改变,本该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受到阻断,许多古老的艺术表演连同口述历史在时代的变革中逐渐消亡。但与此同时,新的元素也在不断融入古老的传统。
传统头饰
芳族,加蓬 20世纪
使用材料:植物纤维编织物、货贝、珠子
这是一种芳族的传统头饰,男女皆可佩戴。以植物纤维制成的帽子上精心装饰着琉璃珠或是原始的玻璃珠、货贝、纽扣,甚至黄铜部件。这些装饰材料都是珍贵的贸易品,对当地人来说是财富的象征。很多芳族的遗骨匣顶饰雕像都佩戴类似的头饰。(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格拉沃博士捐赠)
带角面具
奎勒族,刚果共和国 20世纪
使用材料:木、颜料、羽毛
面具上覆盖的高岭土涂料和勾勒轮廓的绿色颜料凸显了弯眉和脸颊构成的心形造型。面部上方有折曲形角,四个折角处各有一张较小的人脸,其头上顶着一簇织物和羽毛。带角的面具代表着森林之精。这副面具有五张脸,每张脸的眼睛都大睁着。这个设计与芳族人的双面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表现了一种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周围一切动静的守护者。(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雅克·米约捐赠)
遗骨匣顶饰雕像
高耷族,加蓬 20世纪早期
使用材料:木、黄铜、紫铜
这些遗骨匣雕像是以木头雕刻而成,外面包裹着铜片和铜条。黄铜和紫铜都是从欧洲引进的贵重材料,他们相信金属闪亮的反光表面能够偏转邪恶力量的攻击。
椭圆形脸下面的菱形支架其实表现的是手臂。头部上方的突起物是头发。虽然这些雕像看起来二维化,但是它们的创造者通过凹陷平面和突起平面的对比、曲线和折角的变化,以及质地和颜色的区分使得它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雕像对人体高度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对西方现代艺术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而毕加索先生就曾深深受到这种非洲雕刻的感染和影响,并创作于自己的画作之中。(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对于生活在中非的很多人而言,祖先崇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认为故去的祖先具有神秘的能力和权威,能够回应他们的召唤并庇护活着的后代。
人们对祖先雕像的重视并不说明雕像本身具有神力。大部分雕像刻画的并不是特定的某个祖先,而是广泛意义上的祖先的象征。有些雕像代表了人们概念中某位特定祖先的品性与社会角色,如勇敢的武士、治病的药医、能言善辩的酋长等。
祖先雕像大多用于放置在遗骨匣的顶部充当祖先遗骨的守护者,也有祖先雕像本身就是作遗骨匣使用的。人们通过为雕像涂抹膏油和动物血液来“激活”遗骨匣中的祖先的神力。在班图语支社群中,遗骨匣中普遍盛放的不仅仅是祖先的骨头,还可能有祖先的指甲、皮肤、毛发等。
有些部落因此把杰出先人的遗骨和头颅精心保存起来,这些先人可能是君王和勇士,也可能是伟大的母亲和令人敬畏的女性等。有时候祖先遗骨会被小心存放在树皮盒子或编织篮中。人们也时常在这种装有先人遗骨的容器(遗骨匣)顶上放置一尊头像或全身雕像。还有些部落习惯将祖先坟墓中的遗骨及泥土放在木雕人腹部的孔洞内。不过此类雕像并非祖先本人的塑像,而是遗骨的保护神。
中非属于班图语支的部族,也有制作祖先雕像的习俗。尽管这些雕像刻画的是具体的某个人,但被刻画人物的地位和身份是通过发型、头饰、疤痕装饰及装饰品来标志和强调的。祖先雕像是家族延续性的象征、牵系社群成员的纽带,同时也承载了部落首领对于权利的诉求。
大多数的非洲祖先雕像为男性,因为毕竟拥有显赫功绩、对社群具有巨大贡献的领导者以男性为主。但这并不排除有大量表现女性祖先的雕刻品存在的事实。大多数班图语支部落是我们所说的母系社会,因此奈特先生特地将表现女性祖先的艺术品作了主题性的集中展示。
表达女性在非洲热带草原部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是统治者、祭司、德高望重的母亲,以及具有权威的祖先。在班图语支部族中,女性的地位之高还体现在整个社会结构以母系血缘为基础,即通过追溯女性成员的血缘构成家族关系。
由于肩负生养后代的社会职责,女性常被与农业——对生活在热带草原上的居民来说举足轻重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些部落对女性祖先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以生育力强的女性为美为尊的观念。
现在您还等什么,马上抓住时间去看一看吧。因为在中国的展期结束后将去往它的下一站:韩国,之后就将回到属于它的家乡。
(本文展品均来自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弦乐器
普努族,加蓬 19-20世纪
使用材料:木、纤维编绳、颜料
这件乐器原本有五根弦固定在琴头和共鸣箱面板的下半部分。共鸣箱的上方是一个精细雕刻的头像,表现的是理想形态的普努族女性:弯眉、杏眼、梳着复杂而精细的多髻发型,与普努族的面具所刻画的特征基本相同。(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普努族女性发型
墓主雕像
刚果族,刚果民主共和国 20世纪
使用材料:木、高岭土涂料
对刚果族来说,墓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那是他们能够祭拜祖先、与祖先沟通,并向其求助的场所。这件雕像是一座坟墓的守护者,它刻画的是在此长眠的死者。它独特的黑色发冠与刚果族上层社会人士间曾经流行的典型发型一致。在这件雕像上可以看到欧洲文化的影响:雕像手持瓶子和玻璃杯,穿黑色上衣、白色裤子和鞋子。(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德施托卡尔太太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