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5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找出目前护理专业学生形象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有:(1)对护理专业形象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只停留在理论;(2)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3)忽略了护士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相统一原则;(4)缺乏护理沟通技巧;(5)缺乏规范的言谈举止。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形象认知
“白衣天使”是社会给予护士的美誉,是对护理专业形象的赞美和崇高期望。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白衣天使”的形象正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这一形象包括了服饰、形体、动作、语言、行为、智能、心里和精神多个层面。而护士的专业形象则是护士与患者每一次短暂接触后产生的真实形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其前提是要求护士严格塑造自己每一个完美的专业形象。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夏师范学院医学院2012级245名护理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自愿为原则,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专业人员的一般穿着形象、护理中言行举止、专业技能知识和了解护理专业知识的途径4个方面。发出245份调查问卷,收回240份,回收率98%。
二、结果与分析
(一)在护理专业人员的一般穿着形象认知状况调查中,选择穿护士服以及职业装束清新淡雅的人占99.2%及78.3%,具有良好的形象,并且这样的装束可以代表护士这一行业。一般穿着形象是有形的,通过这种形象可以营造美的、适宜患者康复的环境,说明大多数人能够很了解护士的一般形象,对护士的良好有形形象把握的比较到位,并正确认识一般穿着形象的重要性。但是仍有1.3%的人认为可以穿便装作为护士形象,原因是舒适、轻松并且工作中不紧张。
(二)通过护理过程中言行举止情况调查,在对待语言方面选择亲切的人占97.5%,基本上护理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正确理解护理过程中的言行举止规范,亲切的沟通方式可以带给患者耳目清新的感觉,可以让患者心中感到温暖。在对待特殊病人中,比如脾气暴躁的患者,有92.0%的学生认为应该耐心等待,能够很好的换位思考,正确了解患者的心里需求,可是仍有1.7%学生认为应当生气的面对,这需要学生更加细心和耐心的对待患者;再比如对待消极的患者,有70.4%的人认为以幽默的态度对待,有29.2%的人认为以含蓄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差异,有一部分人认为以外向的方式解决,有部分人认为以内向含蓄的方式解决,这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调查,在对待专业学习认真的同学占73.3%,仔细的同学占26.3%,基本能够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都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在学业中占有很大比重。而是否对护士形象有明确的认识,有75. 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护士形象已有明确的认识,2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护士形象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与学生报考志向也有一定关系,报考时选择了好就业的专业,但是对这个专业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及了解。
(四)通过对了解专业知识技能的途径情况调查,有77.5%的学生是从专业书籍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且更具有权威性,有6.2%的学生是从小说途径学习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具有夸张性和不具体性,有9.2%的学生是没有进行书籍的阅读,这就造成专业知识的缺失。
三、对策
(一)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对护士一般穿着的认识,定制护士服样品,让学生了解护士服的基本样式和基本颜色。统一护士的穿着礼仪规范,利用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护生进行穿着规范的知识灌输。
(二)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护士举止言谈,邀请专业管理人员对护生行为举止言谈进行训练,举行各种情景训练。定期检查,定期考核,以确保护士礼仪规范,如采用电话咨询的方式和考核护生接听电话的礼仪和文明用语规范,培养护理人员举止礼貌、行为文明、操作轻柔、动作娴熟、着装得体、礼仪大方、语言和蔼、表情可亲等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提高专业技能。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评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的现代技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整体护理的要求。适当加强护理专业人才的科研意识,以促进专业发展及技能水平的提高。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及良好适应环境能力的专业护理人才。
(四)拓展护理专业知识途径,举办知识拓展活动,通过发传单,专人讲解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扩大图书馆图书范围,充分利用护理专业图书。举办一些护理知识交流会,护生分组对专业知识进行探讨,开展实践活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高护生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沈艳梅.护理礼仪的临床规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
[2]朱晓敏.护士瞬间形象在塑造护理专业形象.[J].医院管理论坛.2005.4
[3]苏晓虎,崔杏芳,王顺.240名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