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王浩镇华鑫化工机械厂 顾锦龙
伦敦之雾,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的缩影。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2 万人的生命。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雾”的救赎之路。如今,伦敦每年雾天不到10 天,“雾都”之名早已不实,到过伦敦的人都会为它的自然风光所倾倒。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从1952年12月6日开始,伦敦市连续四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司机甚至需要专人坐在引擎盖上指引才能开车。四天的毒雾直接或间接造成1.2 万人死亡,这是和平时期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 人死亡,与以往同期相比,多出3000 至4000 人。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 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据称当时全伦敦的公墓和棺材都被用完。受浓雾的影响,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由于交通系统基本瘫痪,很多人选择步行回家。其中,梅里特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第二天早晨,梅里特的父亲就开始呼吸困难,当天晚上,梅里特听见他妈边敲隔壁的门,边大叫寻呼帮助。
梅里特的父亲不久后便因为肺病去世,年仅42 岁。根据记载,在浓雾弥漫的四天时间里,死亡的人数就达4000 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 多人陆续丧生。一位参加救援的医生回忆到,他曾经想把一个患者送到医院救治,但是医院里因毒雾来就诊的人太多,所以根本无法收治。
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
雾灾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炉。依法治理污染已成为英国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政府发布的各种相应的法律、通告,为成功控制大气污染奠定了基础。
痛定思痛的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用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如今的伦敦,虽然仍被欧盟视为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但雾霾天逐年降低,蓝天白云也越来越常见,伦敦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雾都了。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伏牛山区粮食作物秸秆总产量为619.073万吨,粮食总产量为476.21万吨,秸秆总产量比粮食总产量多出142.863万吨。
能大幅缓解令很多国家头疼的空气污染,英国政府动用的利器有四招儿:一是立法提高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二是科学规划公共交通,减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三是控制汽车尾气、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科学地建设城市绿化带。
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法律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20世纪中叶,由于英国还没有进行“去工业化”,大批的工业企业和居民家庭需要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和取暖,致使伦敦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污。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加之汽车开始普及,排放的尾气让伦敦脆弱的空气雪上加霜。
雾灾使英国政府和人民惊醒,意识到必须在改善空气环境上下大力气了。《清洁空气法案》颁布后,采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的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置无烟区,无烟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
《法案》要求家庭使用的灶具必须是天然气的,就连英国人喜欢使用的传统的壁炉,由于要大量地燃烧木炭,也被限制使用,这自然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与反对。但是为了空气新鲜,人们只能接受这样的规定。
伦敦有21%的空气污染物来自于建筑物的取暖需求。为此,伦敦政府通过建立节能写字楼、提高现有建筑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等方法减少此类污染。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污染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英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伦敦对私家车下狠招治理。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
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Congestion Charge),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买路钱”,对周一至周五早7 点至晚6 点半进入市中心约20 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征收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大幅度提高。
交通拥堵收费区提示牌
交通拥堵费政策取得了成功。目前,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了60 000 辆,废气排放降低12%。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开车上班,而是纷纷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
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 英镑/天,闹市区一个停车位月租高达650 多英镑,位居全球之首。铁腕政策之下,伦敦的私家车“进不起城”,市区流量得到有效控制。
针对目前的汽车排污问题,伦敦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是:短期内削减污染最严重的机动车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洁机动车和技术的使用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长期内,提高交通“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氢气燃料电池和电动车)。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在车辆年检中,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与此同时,伦敦为新能源汽车大开绿灯。2016年前,伦敦的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在某些场所还可以免费停车。伦敦计划在2015年之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将伦敦打造为欧洲电动汽车之都。
此外,伦敦还规定不向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车辆颁发执照。为了进一步减少污染,伦敦一直大力发展地铁、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以减少私家车的“刚性需求”。
1952年伦敦的那场浩劫,让整个社会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场大雾能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
这场震惊英国乃至世界的雾都劫难,使人们痛下决心,一定要彻底治理英国的空气。于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理想穿越雾霾这样的一个距离,英国人是走了超过半个多世纪这样的道路,那么英国之雾也就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无非是两条,第一是强制性,第二是宏观调控。
扩建绿地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 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到20世纪80年代该绿化带面积已达4434 平方千米,与城市面积(1580 平方千米)之比达到2.82∶1。连在寸土寸金的伦敦中心1 区内,仍旧保留着伦敦最大的皇家庭院海德公园。
为摘掉“雾都”帽子,伦敦用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基本实现“云开雾散”。如今的伦敦,已经很多年看不到旧时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的雾都风貌,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层薄雾的白色雾霭,空气污染带来的困扰早已消散在每天的清爽的空气中。伦敦市中心,也感受不到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痛苦。
如今,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 个城市农场、80 千米长的运河和50 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若是有人想去伦敦寻找“雾都”,肯定要失望了。
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重复。
当然,污染并未真正远离英国首都。根据欧盟委员会最近几年所作的报告,伦敦城的空气污染指标既不符合欧盟指标,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相去甚远。
2010年,一份由伦敦市政府主导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4267 名伦敦居民因长期暴露在伦敦糟糕的空气中导致死亡。“糟糕”的空气质量还曾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媒体的主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