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莉 占红英 李兴勤
(云南昆明公安边防总队医院血液净化科,云南 昆明 650032)
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杨 莉 占红英 李兴勤
(云南昆明公安边防总队医院血液净化科,云南 昆明 650032)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给与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以我院 86 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失的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影响患者相关因素包括: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等。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较低,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健康;心理干预;生活质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一种特殊人群,国内外每年均有快速增长。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是一种严重而常见得疾病,目前治疗ESRD的方法主要为肾移植,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三种。虽然肾移植患者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受肾源的限制,目前国内外仍以透析治疗为主[1]。然而由于病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特殊性,使ESRD患者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2]。很多患者存在不稳定,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绝望等。对患者的透析质量,生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由此看来,要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要改善透析技术,另一方面要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现通过对我院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统计学调查,分析。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得心理干预,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1.1 对象
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86例。男56例,女30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7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69例,入组标准为无精神病史。智能障碍及药物依赖史。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86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理干预前及心理干预后SCL-90量表、相关社会因素量表测评、,并将两次测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调查时,采用统一使用指导用语,向被调查者详细说明量表的填写方法。两组前后均发放问卷86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 具体心理干预措施
由责任护士根据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质量、社会与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出现的心理反应制定最佳护理干预措施。①抑郁、悲观心理:对于抑郁悲观患者,干预措施以排解、引导、支持、鼓励为主,加强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介绍治疗效果良好的实例,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心态治疗。②焦虑、恐慌心理:对于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具体护理干预措施是热情体贴的服务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少不良的心理反应,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治疗。③敌对排斥心理:对于有这种心理的患者,护士应该耐心、仔细聆听患者的倾述,了解患者的想法,通过了解患者的家庭社会关系及工作情况,努力寻找原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除患者的顾虑,以护理者的言行去感化患者,耐心的向患者讲明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和必要性,提供患者最希望的协助与支持,史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3 评价方法
首先通过心理测评工具,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中华医学会修行病学组制定的“生活质量调查及评价标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调查研究,分别了解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生活心理状况。所有数据均在电脑上使用SPSS8.0统计软件录入,对心理干预前后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和SCL-90量表调查资料的各个指标进行逐个评定。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χ—±s)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为有非常显著差异。
2.1 被研究患者生活满意度各因子得分心理干预前后比较
见表1。
表1 生活满意度各因子分心理干预前后比较(χ—±s)
从表1可以发现86例被研究的血液透析患者在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2.2 被研究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CL-90量表测评结果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进行心理干预前后SCL-90量表测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程长,原发病严重,经济负担重,这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躯体和精神痛苦,不仅引起了生理失衡,也引起了心理失衡[3]。出现范围广,程度较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表2 心理干预前后SCL-90结果比较(χ—±s)
血液透析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血液透析只能部分代替肾功能,无法阻止原有疾病的进展及继发性多脏器的损害,所以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患者。患者因病不能正常工作,社交活动减少,社会活动范围缩小,人际关系不佳,自觉其社会价值降低和散失,获得的社会支持也降低。慢性肾衰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有显著相关[4];患者因不能履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夫妻关系、亲情关系淡漠。多数患者性功能减退甚至消失,这些均重创患者的自尊心[5],加深自卑感,内疚感及负罪感,血液透析治疗本身很痛苦,穿刺时产生的剧烈疼痛,内心的紧张担忧不安、恐惧焦燥,漫长的透析时间,透析中的不良反应,在非透析期间严格控制饮食及水、盐的摄入,这些均让患者感到无奈、痛苦和绝望。一些患者已经基本散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生活依赖于他人,所需医疗费用也是家属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使得患者常认为自己是家庭及社会的包袱,产生无助感,从而引发心理问题[6],导致疾病恶化。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是医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前提,医生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手段,改善、矫正或消除患者的不正确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异常行为和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随机选出86例患者,通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有的放失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通过我院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自信心增强,主观支持分增加(P<0.05),愿意参与群体的文娱、体育活动(P<0.05)愿意与人交往,倾诉自己的烦恼,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情况好转,抑郁,焦虑感减轻(分别P<0.01,P<0.05)。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故实施身心结合的全面治疗方法,具有临床适应价值。
[1] 汪涛,王海燕.我国腹膜透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前景[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1):757-759.
[2] 何志刚,袁野,邵爱仙.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4,19(7):18-19.
[3] 于仲元.血液净化[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1999:108.
[4]Kimmel PL,Peterson RA,Weihs KL,et al.Psychologic function quality life of and behavioral comliance in patients beginning hemodialysis[J].Soc Nephrol,1996,7(10):2152-2159.
[5] 许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性功能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4,2(2):121.
[6]Iordanidis P.Psychiatric and psychosocial status of elderly patients undergiong dialysis[J].Perit Dail Int,1993,13(12):192-195.
R473
:B
:1671-8194(2013)06-03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