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洪
(作者系中共合肥市委常委)
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融合发展。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1234”的显著成绩:“1”是指全市农产品加工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3亿元,合肥一举成为全省首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千亿元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是指全市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突破200家、达到204家,全市农业企业达250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71家,另有产值超百亿元的县市区4个、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个,农业企业活力迸发、蓬勃发展;“3”是指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市第3大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在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和引领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4”是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全市累计吸纳从业人员25万人、带动市内外农户超过300万户,农产品加工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合肥充分把握四点意义,切实突出四个重点,在逐步探索中扎实推进。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座桥梁,一头联系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联系千变万化的市场,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在农业产业化中,农民需要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来源,两者互相依赖、相互补充、互助共赢。农业产业化扎根农村、面向农户,实现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对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一面旗帜,一面展示传统农业生产,一面展示现代经营方式,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农业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既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过程,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产业化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发展方式,把产供销各环节、种养加各领域、贸工农各部门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农业再生产流程,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股生力军。
再次,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平台,一边促进小农个体生产,一边促进规模经营发展,对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体系,可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实现要素互补、优势共享、合作共赢,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释放农业发展潜能。
最后,农业产业化是一股动力,一边推动新型工业化,一边推动农业现代化,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依靠工业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借助工业营销开拓农产品市场,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更好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充裕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合肥积极创新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实施“龙头集聚、产业集群、开放驱动、项目带动、创新推动、合作联动”战略,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千百十”工程为抓手,逐步构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第一,坚持把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推进特色高效规模农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以环城环湖和沿岭沿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双千双增”、“十百千万”三大工程,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双百双超”工程,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加快草莓、蔬菜、苗木花卉等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千百十”工程,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元产业、百亿元园区、十亿元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按照加大扶持促发展、完善制度促规范、服务农民强功能、拓宽领域增实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扩大规模,鼓励发展合作联合社,逐步实现产业全覆盖;规范发展,深入推进“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让合作社回归“合作制”本质;拓宽领域,推进合作社由生产向加工、流通全领域拓展,实现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完善机制,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龙头企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四种能力”:提升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整合和重组生产要素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资本集聚度;提升创新力,鼓励龙头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要提升竞争力,组织实施品牌战略,打响区域共同品牌、原产地品牌、特色品牌、生态品牌;提升经营力,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二,坚持把经营体制创新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源泉。要把土地有序流转起来。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开发、美好乡村建设,引导资本和市场经营主体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开发,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居)集体股份合作社等新型流转主体,实现农民承包地的统一流转经营。要把家庭农场发展起来。要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使之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同时,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合作,以订单形式发展生产,加快农业联合体建设。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加快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提升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社会化服务业,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实用服务。
第三,坚持把现代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资金项目,持续加大投入,形成推进合力,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农业企业的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导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区和现代职业农民的孵化区。支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和建设试点工作,加快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承载能力,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引导各类产业化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配送、物流冷链系统,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促进农产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加快乡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新的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坚持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项目农业”理念,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三资投入为主体、项目建设为推动”的农业化产业化发展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集聚力度。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载体,优化整合土地复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支农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依托各类园区的功能区、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基地等建设,加强项目规划和策划,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牌子、重点项目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库建设,突出重大项目包装和推介,瞄准“外、大、高”领军型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着力招大商、招强企,强化产业链配套,促进农业项目量质提升。加大民间资本引导力度,推动大园区、大企业联带农户发展,鼓励农户自有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获得更大收益。■
(作者系中共合肥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