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功成为毒药

2013-05-30 10:52:53西风
新民周刊 2013年23期
关键词:耶鲁俞敏洪新东方

西风

相对于“越穷越光荣”的荒谬,追求成功、富裕光荣具有无可争议的进步意义。但任何事物过犹不及,把财富、地位当作成功的唯一标准,和一个国家、地区GDP至上一样,会陷入另一种荒谬。看看铺天盖地的成功学书刊和地产广告,就知道“成功”也会像毒药一样腐蚀我们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王朔的意见值得参考:“什么成功?不就是挣了几个钱,让傻逼知道吗?”

一个吊丝的梦想是,等他发了财,一定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讲述吊丝经过奋斗功成名就的《中国合伙人》,给人的感觉就像这个段子。影片的场景、情节,除了对《社交网络》不知羞耻的模仿和抄袭,就是对观众低俗趣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迎合,背后则是对票房的精心算计,成为跪着把钱挣了的绝佳范本。

因无法认同老师关于美国种族歧视的言论,孟晓骏等人当场罢课,引发群殴,成为三个合伙人友谊的开端。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大学校园,即便是老师的跟屁虫,因同学罢课(并未干涉他人上课)而拳脚相加也太过分了,更别说群起而攻之。在学校里,过于维护老师的利益几乎和告密一样被人瞧不起。编导也是从学生过来的,何以对学生心理如此陌生?

影片的高潮部分,三个合伙人因退股闹得不可开交,打作一团。这是中国精英还是街头混混?精英当然也可能向朋友举起拳头,但你得给出足够充分的理由。莫名其妙的发飙,僵硬的表演、僵硬的冲突、僵硬的人物,在艰苦创业行云流水般的快节奏之后,影片后半部分落入没有冲突就强行制造冲突的窘境。

影片鼓吹、肯定的是那种最市侩、粗鄙的价值观。孟晓骏带着两个合伙人到他之前洗盘子的馆子吃饭,恰恰说明他当时被人瞧不起是多么合理:他现在有了钱,但衣锦还乡和有钱就能证明自身价值的思维,证明他还是个不知真正的尊严来自何处的土鳖。

新东方(新梦想)和ETS的版权之争贯穿影片始终,匪夷所思的是,在承认侵权、同意道歉和赔偿之后,孟晓骏“希望ETS在中国市场实现版权规范化”。失主看管不严能够成为窃贼偷窃的理由吗?还胡说什么中国留学生不愿留在美国,对比“中国人才流失居首位,科学工程领域滞留率达87%”的新闻,真是够讽刺的。

成冬青宣称的新东方的上市好处亦令人啼笑皆非:“当我们成为全球最大教育产业股的代表,ETS就会真正尊重我们,再不需要通过打官司来沟通。”打官司是因为你侵犯了人家的版权,你产业做得再大,只要发生侵权事件就不可能赢得业界尊重,人家该起诉你照样起诉你。至于“上市是为朋友赢得尊严”就更不着边际了,失去了批驳的意义。

曾留学耶鲁的中国学生张磊2010年向耶鲁捐赠8888888美元的新闻,在国内曾引发热议;“中国合伙人”的结尾,在金钱的作用下,曾经开除孟晓骏的美国大学的实验室以孟晓骏的名字命名。同样是捐款,校友捐赠这种对学校培育发自内心的感激,在美国司空见惯,而“孟晓骏实验室”除了功利性,那种财大气粗的味道不能不让人退避三舍。

《社交网络》对成功的质疑、成功后的寂寞和孤独,《中国合伙人》是看不到的,一富遮百丑,暴发户心态之露骨、铜臭气味之浓郁,连影片原型之一的俞敏洪也看不下去了,指出《中国合伙人》的两处关键硬伤:新东方和ETS之争,是新东方的错,不能用什么文化霸权主义去指责人家;新东方上市完全是商业行为,不是什么为国争光。

只能说,俞敏洪竭力撇清新东方与《中国合伙人》的联系非常明智。

猜你喜欢
耶鲁俞敏洪新东方
俞敏洪的坚持
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
绿色包装(2022年11期)2023-01-09 11:23:42
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
绿色包装(2022年9期)2022-10-12 12:18:32
新东方童书
幼儿园(2021年10期)2021-08-21 07:50:48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20
当代音乐(2018年12期)2018-05-14 13:08:43
学农
大学生(2017年10期)2017-10-23 20:09:03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俞敏洪
乐博乐博获新东方千万元投资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