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华 蔡玉明 曾轶辉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该病病情一 般不会持续恶化,但难以彻底治愈,而且容易复发,给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1]。该病的发生与身心状态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强调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积极的生活调理[2]。相关的健康教育也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但还是有所不足,其主要局限于西医的医护理念。本研究我们引入中医的调养理念,并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 2010年2月~2012年1月本院门诊收治的 100 例IBS患者,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3]:(1)经血生化检查、B超和内窥镜等检查排除有生化异常或组织结构病变的器质性疾病;(2)在过去 1年内至少累计有 3 个月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至少 2 项症状:排便频率<3 次/周或>3 次/d;腹部症状排便后有缓解;排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或硬结等。其中男 48 例,女 52 例;年龄(37.6±8.2)岁;病程(4.3±1.3)年。
1.2 方法 除常规的IBS疾病认识,药物指导和相关注意事项等,引入中医的调理理念,建立自我管理档案。详细列出当前的调养方案和执行进度,以 1 个月为 1 阶段,每 1 周由患者自行填写 1 次相关调养内容的落实情况,1 个月后由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会诊,患者对此阶段的疑问,困难,成绩和不足做出反馈,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患者的反馈等,和患者共同制定下一阶段的调养目标和具体内容[4],6 个月后评价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此外,患者在平时有任何疑问,也可电话联系医院,或直接到院寻求咨询。医护人员也可不定期的电话随访患者,询问当前情况,并给予即时建议和调整。具体过程中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指导。
1.2.1 情志调护 (1)开苦舒其情,开苦即舒畅情志,开解郁怀,通过安慰,鼓励,健康教育等方式,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2)相胜纠其偏,中医有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等说法,其中喜、怒、惊等情志为阳,忧、悲、恐等情志为阴。某种或某些情志太胜,则会阴阳失调,可能引起躯体方面的反应。因此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志特点,某些方面太过,则给予情志疏导,使其大致处在相对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3)导便调其行,即引导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能相对便利,顺利地处理事务,包括饮食、睡眠、休息、运动、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等。事实上患者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眼前事务影响,由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工作被动、身体疲倦,因此我们强调的是做好眼前事,处理好生活中的细节问题,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适合的生活方式,在良好习惯的支持下,更有条理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调整。(4)松静养其气。患者身体舒展,卧位或站位均可,调匀呼吸,平心静气,进行意念性放松,想象下腹内脏处在温暖,平静的水中沐浴,然后 5~30 min后,水渐渐退去,有一种污秽涤去,身心净化的感觉。二是修养,最终目标是病情得到更好的康复,但在康复的速度上,嘱咐患者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患有IBS,而是能够以相对淡定的状态去面对病情,最好的状态是忘了自己有病。
1.2.2 饮食调理 (1)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强调营养全面丰富,按时进餐,按需进餐,纠正偏食,不吃生、冷、硬等对健康不良的食物。(2)挑选食物。IBS患者对食物的挑剔程度较高,除了个人偏好外,更大的程度是吃了某些食物或某种食物会诱发IBS,所以很大患者对进食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而体质虚弱的患者对病情更为敏感,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请患者挑选出自己的过敏食物,然后请患者进食这些食物,从小分量开始,逐渐加大,即使IBS发作也不要中断,如果患者连续 1 个月病情无改善状态,就放弃这种食物,如果患者病情有逐渐缓和的迹象,就继续进食。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许多患者并非不能吃某种食物,而是由于心理上的焦虑,恐惧程度太强,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加大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所以首先从心理上逐渐克服。二是此方法类似于脱敏疗法,胃肠道在长期的刺激下,其敏感性可能会逐渐降低,对于改善病情很有意义。三是帮助患者选择相对更为丰富的食谱,避免患者营养不良加剧。(3)膳食调理。根据步骤二选出来的食谱,帮助患者制定可以改善体质和病情的食物。事实上,体质和病情也是密切相关的,IBS病位在肠,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饮食失调、肝郁失疏、感受外邪、体弱劳倦等因素均可导致热郁气滞、肝脾失和、湿热夹滞和肠腑失调,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我们根据患者中医病情诊断,给予针对性的饮食调理。
1.3 效果评价[5](1)康复效果。0 分:无症状。1 分:症状轻微,不明显,不影响生活。2 分:症状明显,但不明显影响生活。3 分:症状严重,严重影响生活。(2)生活质量。采用IBS生活质量问卷(IBS-QOL),包括 8 个维度,即冲突行为,烦躁不安,健康忧虑,身体角色,社会反应,饮食控制,异性概念和家庭关系,每个维度得分范围在 0~100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康复效果。调养前病情评分(2.6±0.5)分,调养后为(1.5±0.3)分,患者病情有明显改善(t=18.865,P<0.01)。(2)IBS-QOL评分统计见表1。经过调理,患者冲突行为、烦躁不安、健康忧虑、身体角色、社会反应、饮食控制、异性概念和家庭关系等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1)。
表1 调理前后IBS-QOL评分统计(100 例)
IBS是指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多数患者在发病时伴有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关于精神因素与IBS的关系,临床上较为流行的有“脑-肠互动”学说,该理论的依据是:胃肠道是机体内惟一由主神经、肠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器官,既有运动功能,也有感觉功能。肠神经系统可合成和释放多种脑肠肽,而部分脑肠肽也可同时由中枢神经系统分泌,所以胃肠道和大脑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我们一方面强调精神疗法的作用,通过情志调理,促进患者情绪的阴阳平衡和稳定,并在此过程中促进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具体行为和心态调整,从而降低脑部神经对胃肠道的信号刺激,此外,其对调养肺腑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突出强调饮食调理,这是因为饮食调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改善病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减少胃肠道对脑部神经的负性反馈,另一方面,是从IBS的中医病机出发,虽然病情在胃肠道,但胃肠道异常也是机体状态的综合反映,所以同时加强对肺腑的调理,从而达到更好地改善病情的目的。
我们引入中医情志调理,一方面注重个体性,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有区别的调理。另一方面注重整体性,即对每一位患者来说,加强身心方面的整体和综合调理。二是健康教育的方法相对被动。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医护人员给建议,患者接受建议。我们采取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加强患者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患者可以对照前面阶段的效果反馈,对健康教育的方法、重点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医护人员再根据患者的意见,和患者共同调整调养计划,其不仅促进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也同时加强了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对于更好改善病情是很有意义的。
调养前病情评分(2.6±0.5)分,调养后为(1.5±0.3)分,患者病情有明显改善(t=18.865,P<0.01)。经过调理,患者冲突行为、烦躁不安、健康忧虑、身体角色、社会反应、饮食控制、异性概念和家庭关系等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1)。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患者经过自我调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很好的提高,病情和生活质量也均有明显改善,显示了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而使得患者积极的进行自我调理来配合治疗从而达到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我们认为,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加强中医的情志调理理念,在方法上,建立健康档案,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对于改善IBS病情是很有意义的。
[1]李振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研究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12):158-159.
[2]李熠萌,蔡淦.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541-544.
[3]王凌,罗和生,姜齐宏.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性别差异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6):603-604.
[4]苏春燕,郑秀霞,马艳秋,等.自我管理教育对腹膜透析病人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8-11.
[5]李金斗,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6):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