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次荣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高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而且各个器官的功能比较低下,这就会增加手术的风险,治疗较棘手,因此做好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本人回顾性分析 2011年9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 49 例 60 岁以上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9 例,其中男 26 例,女 23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年龄(69.41±9.81)岁,病程 3 d至 6 个月,平均 14.9 d。所有患者中,腹胀腹痛,便秘者 19 例,便中带血者 13 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 15 例,糖尿病 9 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4 例。
1.2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1.2.1 心理指导 大部分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有恐惧、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对于手术的进行不利,在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指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程序、必要性和安全性,使患者做到心里有底,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消除对手术的顾虑,以积极的心态准备手术[2]。
1.2.2 营养供给 密切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必要时术前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果全身状况较差者,可酌情补液、输血,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2.3 术前肠道准备 对于手术来说,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手术时要求肠道处于排空状态,这样可以使肠道里的细菌数目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从而降低术中感染的概率,同时还可以使肠道的张力减小,有利于术后切口的愈合[3]。手术前 3 d,患者的饮食改为半流质,前 1 d改为全流质,当天禁食。另外可以进行肠道清洁术,泡服番泻叶,低渗盐水灌肠等,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应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1.2.4 术中个体化护理 患者在手术台上时是最艰难,最痛苦的,巡回护士此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鼓励其积极面对,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对于手术的顺利进展是非常必要的。
1.2.5 术后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并进行术后禁食,嘱其睡觉时采用侧卧位,防止粪便污染引起的感染,定期排便,便秘者可用肥皂水灌肠,保持胃管和尿管的通畅和清洁,对于人工肛门的护理应该做到密切观察造口的血运及排便情况,为防止肠道狭窄可进行定期扩肛[4]。并发症的护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肺部感染的预防,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尽早下床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理状态采用调查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自尊评价应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记录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 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本组 49 例患者中 13 例(26.5%)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护理一段时间后均好转出院。其中 4 例出现肺部感染,3 例出现深静脉血栓,3 例出现肠瘘,3 例出现切口感染。
2.2 干预后心理状态比较 其SAS、SDS以及SES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详见表1。
表1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前后其SAS、SDS以及SES评分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体的综合疗法,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龄患者这个群体具有并发症难控制的特点,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对于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整个综合疗法的疗效,实验中通过对围手术期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在术前及术后进行相对应的个性化护理,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疾病的出现,而且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其的评价明显提高,同时患者在心理等方面明显得到了改善,自卑、焦虑等情况均明显降低,同时对生活的满意度也相依的提高。实施后SAS(36.64±4.27)分,SDS(32.84±3.21)分,SES(17.45±3.4),均较实施前明显改善(P<0.05)。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高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其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1]郑路琴.老年结肠癌患者 47 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9,6:144.
[2]闫莉.老年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医学,2010, 16(4):106-107.
[3]李雅丽.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0(4):219-220.
[4]葛卫红.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09,15(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