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科疾病,采用葡萄糖酸钙输液治疗也是常规的治疗措施。但是因儿童的血管条件不是很好,再加上患儿因疼痛、惧怕等原因容易哭闹,无法对其进行良好地固定操作,致使对患儿进行输液治疗时容易出现药液外渗,其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成年人。本文分析了 2009年10月~2010年9月我医院治疗的 120 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减少小儿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外渗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9年10月~2010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因腹泻导致严重脱水需住院治疗接受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的 120 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月龄 6~24 个月,平均月龄(13.78±5.10)个月,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改良措施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分为三小组,每小组各 20 例,分别选择耳后静脉、颞浅静脉、额静脉三条静脉进行操作。所有患儿均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并在操作后进行牢固地固定。所有患儿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治疗。氧哌嗪青霉素 100~150 mg/kg加入生理盐水 100 mL中,静脉滴速 16~20 滴/min。10%葡萄糖酸钙 25 mg/kg加入 10%葡萄糖 100 mL中静点。观察组患儿首先应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治疗,成功之后再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氧哌嗪青霉素药物治疗后再给予葡萄糖酸钙药物治疗。点滴结束后应尽量避免拔针时的药液渗漏。如果患儿只应用葡萄糖酸钙药物治疗时在进行拔针操作之前可应用生理盐水对其针头进行冲洗后再拔针,此操作可有效避免药液外渗。如在操作中出现水肿、皮肤隆起、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治疗,给予硫酸镁湿敷[1],也可应用封闭治疗法、超短波和音频治疗。整个操作过程中都应和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调整患儿的情绪,与家长合作来稳定患儿,以方便操作,并告知患儿家长有可能出现外渗,如发现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2.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输液外渗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不同输液顺序外渗情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的输液外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从表2可以看出三条静脉进行操作出现外渗的情况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不同静脉穿刺部位输液外渗比较
3.1 葡萄糖酸钙具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上应用很多[2]。葡萄糖酸钙为酸性较大(pH=4)的高渗溶液,对患儿的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故其会感到输液疼痛,因此,治疗时应注意调节速度,不可过快。如果在给予其他药物治疗之后再给予此药物会导致患儿感到非常疼痛,从而致使患儿出现哭闹的情况,这就更易让患发生药液外渗。
3.2 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需接受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的小儿要加强护理,因为其用药的安全性与护理工作紧密相关,稍有不慎,即可引起外渗。为此,我们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避免小儿静脉应用葡萄糖酸钙引起的外渗。比如小儿输液首选额静脉、颞浅静脉部位穿刺[3]。由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完成操作,或者可以使用静脉留置针以确保穿刺成功率,采用多种方法妥善固定头皮针,如采用自制纱帽为婴幼儿固定注射部位避免针头滑脱导致的输液外渗,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的焦虑。其次护理人员应勤巡视,细观察,做好交接班工作。正确掌握钙剂的性能,使用的浓度、速度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拔针时宜先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针头的方法避免药液渗漏的发生,防止发生医源性钙盐沉积症[1]。另外使用钙剂之前,要告之患儿及家长钙剂外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引起重视。指导患儿及家长自我观察,保护好穿刺部位避免药物外渗。用优质的服务换取患儿家长的满意评价。
[1]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5:453-454.
[3]王娟.新生儿葡萄糖酸钙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