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玲 朱计芬 李文莉 许瑞荣 吴茂盛
乙型肝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肝炎类疾病之一,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肝病科室住院群体。在我国的临床发病率尚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仅有 7%左右,但因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保守估计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患者也已经接近 2000 万[1]。该病伴发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具有较大威胁,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病死率较高。部分学者认为核苷类药物能够对患者机体所携带病毒进行有效清除。因此本研究对部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使用不同种类的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2010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抽取 90 例,其中男 57 例、女 33 例,年龄 36~64 岁,平均年龄(45.86±11.07)岁,乙型肝炎病程为 7~28年,平均(17.65±5.69)年。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符合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且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有腹水、胸水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HBV-DNA的定量超过 105 拷贝/mL;排除其他类型肝炎感染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酒精性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伴发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全身疾病或其他主要器官严重受损及功能障碍患者[2]。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给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治疗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 90 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 3 组,A组患者 30 例,其中男 19 例、女 11 例,年龄 38~64 岁,平均年龄(46.04±10.79)岁,乙型肝炎病程为 8~28年,平均(17.82±5.47)年;B组患者 30 例,其中男 20 例、女 10 例,年龄 36~63 岁,平均年龄(45.66±10.82)岁,乙型肝炎病程为 7~27年,平均(17.41±5.52)年;C组患者 30 例,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37~62 岁,平均年龄(45.75±10.26)岁,乙型肝炎病程为 8~26年,平均(17.52±5.41)年。经统计学检验,3 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保肝、利胆、降酶等。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加用拉米夫定(LAM)100 mg/d治疗;B组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ADV)10 mg/d治疗;C组患者加用恩替卡韦(ETV)0.5 mg/d治疗。所有患者治疗 1年后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1年的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 17.0 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 0.05,可信区间 95%,P<0.05 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所有患者在治疗 1年后其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对比
乙型肝炎在临床肝炎患者中最为常见,经过社会与医学领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已经有所控制,但患者例数仍较为庞大,在肝病科室中所占比例也较高,因此仍需相关医学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在研究宏观调控降低其发病率的同时,也对临床治疗方案及药物进行改进与研发。
乙肝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乙肝感染者,在临床上通常对HBV-DNA载量超过检查下限的患者予以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往多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但其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能够引发患者的肝炎发作甚至加重已有病情,因此目前临床医师与相关学者已经放弃干扰素的应用,而将研究方向转向新型抗病毒药物[3]。
核苷类药物进入患者机体内后经过磷酸化转化为磷酸核苷类似物,而后对HBV聚合酶逆转录酶的活性进行靶向抑制,进而产生对乙肝病毒的抵抗作用。这类药物服用方便、毒性较低、药效发挥迅速,能有效地对病毒DNA的合成进行抑制,因此常在临床上作为首选药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有相关报道表明,核苷类药物LAM在使用 3 个月后即可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病毒载量,但在治疗 1年后的长期疗效不甚理想,说明该药物能够对HBV复制进行抑制,但仍可能会出现耐药株;而ADV药物药效发挥较慢,却能够对病毒DNA复制进行长期的持续性抑制;而ETV则具有前两种药物各自的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对HBV复制进行有效抑制,并且抑制持续性较强,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4]。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所有患者在治疗 1年后其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其中恩替卡韦的临床治疗效果尤为突出,且不良反应较少,更为安全可靠,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1]王波,常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T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 34(34):70-72.
[2]周文兴,吕国良,刘馨,等.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2):170-172.
[3]刘静,张升宁,李铸,等.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防治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5):811-814.
[4]郭风彩,濮翔科,龚菁,等.瞬时弹性扫描仪在评价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