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樱 马海燕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发病率约 1%[1]。异位妊娠是常见的妇科急腹症,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的生命与身心健康,且可能因此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将 190 例异位妊娠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全州县人民医院共收住院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 190 例。其中未生育者 100 例(52.6%);已经生育者 90 例(占 47.4%)。患者年龄 17~42 岁,平均 27 岁。停经 29~88 d,平均(40±2.12)d。城镇居民 75 例、农民 62 例、学生 53 例,3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异位妊娠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有停经史、阴道流血或伴腹痛、休克等;尿HCG阳性;经腹部或阴道B超发现宫内无妊娠囊、内膜增厚,宫旁一侧见边界不清、回声不均的混合性包块,有时可见宫旁包块内有妊娠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直肠子宫陷凹处有积液;经阴道或腹壁穿刺可有陈旧不凝血。不典型者予动态监测血β-HCG值,如 48 h后未倍增或下降,结合B超仍未见子宫内妊娠囊即考虑异位妊娠。
1.3 治疗方法 无腹痛、无腹腔内出血、血β-HCG低于 1000 mIU/mL、附件包块最大直径小于 3 cm时观察,每周复查血β-HCG及B超;血β-HCG低于 2000 IU/mL、附件包块最大直径小于 3 cm时予单次肌注甲氨蝶呤 50 mg/m2或B超引导下穿刺异位妊娠囊并注入 95%酒精;有腹腔内出血但生命征平稳或血β-HCG低于 1000 mIU/mL,或附件包块最大直径大于 3 cm时予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腹腔内大出血、休克时即抗休克同时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治疗。
1.4 治愈标准 剖腹探查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后后观察患者血β-HCG每周下降 50%以上、附件包块不增大甚至缩小、腹痛等症状缓解甚至消失。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是否已经生育情况比较 190 例异位妊娠中 147 例有人流/药流史,占 77.4%;100 例未生育,占 52.6%;79 例未婚,占 41.6%;发生失血性休克 43 例,占 22.6%。见表1。
表1 190 例异位妊娠是否已经生育情况比较[n(%)]
2.2 治疗效果 190 例异位妊娠患者中定期观察 18 例(9.5%),肌肉注射或B超引导下病灶局部注射药物保守治疗 30 例(15.8%)(有 5 例保守治疗失败转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治疗除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106 例(55.8%),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治疗 35 例(18.4%),另 1 例(0.5%)有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指征但签字要求回当地治疗。随访 120 例患者 7 d~2 个月,无腹痛等异常现象,血β-HCG均渐降至正常,达临床治愈。
3.1 诊断 根据患者性生活情况、停经史、腹痛尤其单侧腹痛、血或尿β-HCG升高、B超发现宫内空虚而宫旁低回声包块甚至探及胚芽或原始胎心搏动即可临床诊断异位妊娠。而血β-HCG值的测定与经阴道彩超检查是目前异位妊娠最敏感与可靠的监测手段[2]。一般据此能早期确诊,但常因患者大意、在内外科或其他条件受限的部门就诊是被误诊为阑尾炎等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失血性休克。本研究中未生育组的失血性休克发生率高达 28%,可能与患者多为未婚(70%)、羞于就诊或存有侥幸心理有关。其中 1 例残角子宫妊娠与停经 16 周是出现右下腹痛、B超为宫内中孕单活胎而按“阑尾炎”收住外科,后因腹痛无好转伴脸色苍白于停经 16+5周复查B超发现异位妊娠破裂而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发现为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可能与中孕时子宫增大影响B超对子宫形态的判断有关。
3.2 治疗 本研究临床诊断明确后严格按照病情缓急采取相应处理,达到了安全、治愈率高的效果。郭琼等[3]认为,临床上对非典型的疑似异位妊娠病例,应以有无生育要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症状轻微、特别是有可疑附件包块,应结合β-HCG、孕酮,采取期待疗法,不急于手术。有生育要求者应慎之又慎,避免过早干预将宫内早孕误诊为异位妊娠,造成医源性流产,以防发生医疗纠纷。
3.3 预防 输卵管妊娠占异位妊娠 95%,而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病因[4]。输卵管黏膜炎轻者可使黏膜皱褶粘连、管腔变窄,或使纤毛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受精卵在输卵管内运行受阻而于该处着床;输卵管周围炎病变主要在输卵管浆膜层或浆肌层,常造成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扭曲、管腔狭窄,管壁肌蠕动减弱,影响受精卵的运行。淋菌及沙眼衣原体所致的输卵管炎常累及黏膜,而流产或分娩后感染往往引起输卵管周围炎。本研究患者多有人流或药流史(77.4%),尤其是未生育的患者(92.0%),存在诱发输卵管炎的高危因素,进而发生异位妊娠。未生育患者(52.6%)发生异位妊娠稍多于已生育患者(47.4%),因无知或条件受限导致失血性休克发生率高达 28%,不仅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还降低正常妊娠几率。因此,除了彻底治疗炎症、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外,教育青少年杜绝非婚性生活、加强对育龄妇女的性教育及卫生宣教、采取适当避孕措施[5-6]等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异位妊娠发生及促进妇女身心健康。
[1]韦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
[2]胡兵,赵云,李志英,等.经阴道彩超引导下介入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38.
[3]郭琼,柴冬宁.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酮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3):244.
[4]乐杰.妇产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
[5]谭秋梅.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18):151.
[6]王洁.社区医院 56 例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 18(2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