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霄鹰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患者常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病变。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是该病中常见情况,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临床中对于介入治疗中采取何种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存在争议[1]。因此,本研究对 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 90 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分别采取完全与不完全血运重建方式进行治疗,重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 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 90 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完全组 45 例患者,男性患者 22 例,女性患者 23 例,患者的年龄为 44~78 岁,平均年龄为(66.3±2.4)岁。不完全组 45 例患者,男性患者 23 例,女性患者 22 例,患者的年龄为 44~79 岁,平均年龄为(67.6±2.2)岁。两组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均采取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进行治疗,并依据ACC/AHA的冠状动脉造影指南进行操作,并经股动脉或者桡动脉多部位选择性的造影。然后,采取Gensini积分系统进行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轻度:积分<20 分;重度:积分>20 分。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成功标准为:管腔的残余狭窄值<20.0%,TIMI血流分级为 3 级。其中,完全血运重建主要是指冠动脉狭窄在 70.0%以上均能够顺利的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的患者随访 2年的情况,观察指标主要有:(1)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2)病死率;(3)再次血运重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 17.0 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的数据比较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的患者术后随访 2年的分析,完全组的患者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和病死率以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不完全组患者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和病死率以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患者术后随访 2年的观察指标比较[n(%)]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冠状动脉病变。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对于出现有多处病变的患者在介入治疗中采取完全与不完全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具有争议。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临床中对于出现有多处病变的冠状动脉患者采取完全血运重建的效果明显的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效果,而且有效的降低术后的病死率等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组的资料显示,在患者治疗后随访 2年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和病死率以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完全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由此发现,对于出现有多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在介入治疗中采取完全血运重建的治疗的效果明显,而有效地减少患者术后的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大大地降低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5]。
因此,临床中对于出现有多处病变冠状动脉的患者采取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应用。
[1]韩雅玲,李成洋,王效增,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及不完全介入性血运重建 1年疗效的比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22(6):721-722.
[2]罗亚玮,陈方,张维东,等.介入性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3(10):756-757.
[3]罗亚玮,陈方,张维东,等.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不同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的远期随访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22(6):673-674.
[4]邓晓莉,张福春,赵月,等.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22(6):544-545.
[5]吕强,马长生,康俊萍,等.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 23(1):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