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新:不经历雾霾怎能见蓝天,希望“美丽中国”不会永远只是期待。
@miumiu金:原来恶化的空气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愿它能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悠淘:不知道北京的持续雾霾,能否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
@卢自鹏:从PM10到PM2.5,空气质量标准在提高,更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指日可待。
近日,北京遭遇持续数天的雾霾天气,“北京咳”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何权瀛称,引发咳嗽原因很多,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能称“北京咳”,这个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
“北京咳”,据说是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易患的一种呼吸道症候,主要表现为咽痒干咳,类似外国人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事实上,“北京咳”这种叫法,更像是一种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应成为对环保工作的鞭策,而不是被当做“侮辱”。
而我们关注的,也不应是“北京”两个字,而是“咳”。近段时间,不仅是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遭遇的雾霾天气,也在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也早已提供了前车之鉴,各种政策法规中也不乏“保护环境”“须环境考核”的强调,既如此,为何结果仍旧不堪入目——据悉,我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7个在中国。据北大报告估算,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为PM2.5引发过早死的人数,将达8500多人。
环境严重污染,每一个个体诚然也难辞其咎,但主要的责任主体恐怕在于政府及其官员——空气污染至此,与GDP的考量、政绩的衡量过多,而环境顾虑偏少恐怕不无关系。而“北京咳”也在提醒着人们,空气污染已经对人体造成了伤害,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
当“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诗情画意”是对北京的真实描摹,当“北京咳”已白纸黑字地印入了人家的旅游指南,致力于环境的改善显然好过对“侮辱”的指责。而公众更愿意从医生那里听到的,是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掌握有效的防护手段。
@金岩石:兰考官员这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是城市管理之患。
@清溪: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爱心却无止境,所能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
@徐从伟_IVY:大数据,未来互联网的趋势之一。
@笑看风云茶馆:如果说工业时代的血液是石油,那么信息时代的血液就是“数据”。
@杂乱无章大叔:整顿改革国务院,恐怕将是克里出任国务卿后面临的首要任务。
@7滴江南水:奥巴马的成名战是2004年民主党代表大会上为克里竞选总统助威的演讲,时光飞逝,克里如今成了奥巴马的国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