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江西高等教育崛起

2013-05-22 10:29:30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江西省

刘 佳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被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江西实现“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实施这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强大的科研支持。在提供高端人才和强大科研支持方面,高等教育无疑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建设好鄱阳湖经济区,江西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而当前江西的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与中部其它省份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呼吁着江西高等教育崛起。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高等教育呼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覆盖面积广大。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以及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为了实现目标,经济区将以南昌为中心建设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建设生物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建设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新钢、萍钢、南钢为依托建设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九江为中心建设煤油和化工产业基地,以环湖中心城市为重点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1]。同时在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方面也有相关配套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生态发展为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在相关产业规划和配置上以生物、精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在城市发展上重视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生物、精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都是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科学研发和足够的科研人才、高素质人才。城市发展侧重现代服务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各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作为最高教育阶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履行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面积如此之广、涉及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如此之多,经济区的顺利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提供支持,尤其是高科技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当前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江西高等教育从1902年创办江西大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截止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官方统计,江西共有普通高校75所(不含独立学院),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4所,普通专科院校51所[3]。24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10所大学,分别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其余14所均为学院。南昌大学是全省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根据省教育厅最新统计,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为85.24万人,其中研究生23824人(包括博士研究生773人,硕士研究生23051人),本专科生82.86万人(包括本科生42.86万人、专科生40万人)[4]。

江西的高校有博士点授予点单位4个,分别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5个。有国家重点学科(含培养)的高校两个,分别是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

(二)江西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江西高校最近几年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拿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发展水平以及中部毗连的湖南省、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笔者发现江西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面临如下几大问题。

1.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学科发展落后

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往往通过普通高校而非成人高校来体现,因而分析中只比较普通高校情况。利用SPSS17.0把全国各省、市、区的普通本科高校数、普通专科高校数、“985”高校数、“211”高校数、普通高校数统计输入。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得出(如表1),全国31个省、市、区的普通本科高校平均数为27.129所,普通专科高校平均数为 41.84所,“985”高校平均数为 1.2258所,“211”高校平均数为3.6129所,普通高校平均数为68.97所。普通本科高校数全国的极大值是57所,极小值是3所;普通专科高校数全国的极大值是82所,极小值是3所;“985”高校数全国的极大值是8所,极小值是0所;“211”高校数全国的极大值是26所,极小值是1所;普通高校数全国的极大值是128所,极小值为6所。目前江西省的普通本科高校数为24所,普通专科高校数为51所,“985”高校数为0所,“211”高校数为1所,普通高校数为75所。2011高考江西高考报考人数为28.86万,全国各省市区高考平均报考人数为29.67万[5]。根据数据匹配,江西的高考报考人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经济学“需求-供给”原理,江西高等教育的各项发展指标俱应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江西省除普通高校数量和普通专科高校数量两项指标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普通本科高校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5”高校数和“211”高校数更是处于全国极小值水平。普通高校总数往往体现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而本科高校数量与重点高校数量才是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体现[6]。因而不难看出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是:整体上并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进一步说,当前江西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本科高校,尤其是全国重点高等教育数量偏少,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缺乏竞争性。

表1 全国“985”高校、“211”高校、本科高校数量统计表(单位:所)

2011年江西省全省人均GDP为2.128万元,毗连的湖南省和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上与江西省比较接近(2011年湖南省人均GDP2.37万元,安徽省1.976万元)[7],然而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却遥遥领先江西省。湖南省目前有普通本科院校31所(不含独立学院),“985”高校2所 (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211”高校3所;安徽省有普通本科院校33所(不含独立学院),“985”高校 1 所,“211”高校 3 所。 在国家等重点学科方面,江西省总共只有四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养),而湖南省一个中南大学就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2个,安徽省的合肥工业大学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硕点方面,湖南省有博士点授予单位7个,硕士点授予单位14个,其中中南大学一所高校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8个;安徽省有博士点授予单位8所,硕士点授予单位18个,其中中国科技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博硕点数量是一所大学学科发展水平最客观的评价标准。显而易见在区域比较中,江西的高等教育不仅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落后,而且在学科发展上也远远落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放眼周围各省,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处于 “盆地”境遇的尴尬。

2.高校人才流失与“盆地现象”风险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务院在2010年6月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8]。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人才更是格外重要。“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大师才能拥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高等教育。回顾历史,曾经“国立中正大学”的辉煌,正是因为拥有胡先骕、雷洁琼、姚名达等一大批大师。而如今江西的高校却面临着人才危机。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流失到东部或南部的一些高校。以江西省H校为例,该校某专业有博导四人,五年内竟流失了三个。这些博导均流入了沿海省份的高校,因为这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平台。人才流失会对高校发展的损坏是巨大的,除降低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外,还容易诱发高校组织内部的“盆地现象”风险。

“盆地现象”原本是一个地理学概念,指在盆地这种四周较高中间较低、相对封闭的地形里,由于缺少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往往气候比较闷热、空气不新鲜等。人事组织管理引用了该概念用来描述人事组织中的现象。在人员流动性增强时,一些单位表现较差的人或素质不高的人由于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不断沉淀下来,而那些具有竞争力的人均选择跳槽走人,导致单位人员整体素质的下降,从而形成一个人才盆地,留下来的人形成了盆底,既流不动,也不想流动,久而久之,惰性越来越强,成为一盆死水[9]。“盆地现象”会导致整个单位优秀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目前,江西高校内部出现的优秀人才流失现象极易诱发高校组织内部出现“盆地现象”,使高校失去活力和竞争力。而“盆地现象”如果出现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是重创。

三、实现江西高等教育崛起的对策与建议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视角出发,江西高等教育需要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科研支持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而当前江西高等教育却面临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学科发展落后、高校人才流失诱发“盆地现象”风险等问题,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区建设的需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呼吁江西高等教育崛起。为早日实现江西高等教育的崛起,需要在如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人才引进计划

2010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计划从2010年开始在10年的时间里,重在前3-5年,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简称“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为赣发展服务(简称“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简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0]。该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重视人才的重要体现,能够为江西的发展带来智力支持,也能给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生机。但是对于一个拥有24所本科院校、51所专科院校,85.24万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规模的高等教育省份来说,欲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崛起,仅靠该工程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是不够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江西省政府以及各高校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人才引进力度。最近江西师范大学发布百万年薪招聘领军人才公告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建设软环境用好、留住人才

高层次人才引进了,如何使用好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必然成为各个高校努力意图解决好的问题。人才的有效使用与留守同高校的学校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一般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物质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除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11]。当前江西各个高校在硬环境建设诸如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在人才引进方面提供的引进条件也甚为优厚。可以说江西的高校在硬环境上对优秀人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要使用好、留住人才的关键就在于高校软环境的建设。建设校园软环境,微观上,各个高校必须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自由的学术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在制度上保证研究者的学术自由,保障研究者学术的尊严和地位;宏观上,各个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整顿学风、教风、科研风。软环境是比硬环境更为重要的环境,它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内涵,是校风、校魂的体现,在建设好硬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软环境才能留住人才,发挥好人才的作用为高校的发展做贡献。

(三)重点支持一些高校做大做强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只有拥有了若干所重点、知名的高校才能带动整体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江西省目前高等教育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的是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南昌大学是全省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大学,虽然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全国影响仍然有待提高。这使得一般外省人在谈及江西高等教育时难以说出一两所极具代表性的知名高校名字。高校的知名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好的生源、师源,因此重点支持一些高校做大做强对于促进江西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来说裨益良多。当前,江西省政府重点支持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五所高校建设显示了省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渴望在江西建设若干所全国知名高校的决心。省政府必须保证该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长期支持这些高校做大做强,提升这些高校的全国影响力。这五所高校的做大做强能扩大江西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进入江西的高等教育。与此同时,这些高校的发展也会产生 “溢出效应”,促进江西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因而江西省高等教育崛起必须首先从重点支持一些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开始。

(四)加强学科发展建设

学科发展水平与高校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一所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体现了该校的真实实力[12]。当前江西的高校在学科发展上明显滞后,鲜有具备全国核心竞争力的学科,这严重影响了江西高校的发展和全国知名度,同时也导致了江西高校的人才流失。人才水平,高校发展水平,学科建设水平,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学科发展水平作为联系两者的中轴,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人才聚集的源泉。当前江西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支持一些高校发展,为学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科发展建设效果如何成了江西高等教育崛起的关键。希冀实行江西高等教育崛起,走内涵式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加强江西高校的学科发展建设。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根据自身水平和传统优势,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目标。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要把增加硕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作为学科发展目标,教学型高校要把增进学科发展适应性、灵活性、特色性作为方向,重视市场需求。

[1]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EB/OL].http://www.jxdpc.gov.cn/departmentsite/ghc/ghjh/zxgh/201002/t20100205_54873.htm,2010-2-5.

[2]欧阳侃.江西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

[3]教育部.全国民办高校名[EB/OL].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5/07/20120507121511798.xls,2012-5-7.

[4]江西教育网.2011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EB/OL].http://www.jxedu.gov.cn/zwgk/jxjydt/jyt/2012/01/20120119025027961.htm l,2010-1-19.

[5]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报考人数及录取率汇[EB/OL].http://www.jyb.cn/gk/tbch/2011/2011bkrslql/,2012-6-17.

[6]司林波,赵晓冬.河北省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基于《2005-2007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的比较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31-32.

[7]中国日报.2011年全国各省市人均GDP数据出炉[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2-02-09/content_5118415.htm l,2012-2-9.

[8]新华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2010-6-6.

[9]舒基元.警惕组织人事工作中的“盆地现象”[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5):63.

[10]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公告[EB/OL].http://www.jiangxi.gov.cn/zxfb/201008/t20100809_244007.htm,2010-8-9.

[11]尹德志.试论大学软环境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1.

[12]陈玉海,赫鹏飞.科学处理学科建设与高校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88.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江西省
ABSTRACTS
鄱阳湖学刊(2024年3期)2024-01-01 00:00:00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省音协开展《幸福欢歌》创作采风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4:58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现代出版(2019年6期)2020-01-14 02:20:36
江西省音协八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昌召开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22
鄱阳湖好风光
老友(2017年4期)2017-02-09 00:26:04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