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叛逆过的我们,对于那些絮絮叨叨的“我是为你好”总是抱以敌视态度。
成长至为人父母的年龄后,我们也开始加入到了唠叨大军,开始对自己孩子说一些曾经我们都不爱听的言辞。看着孩子用那种似曾相识的目光面对自己,听到他们敷衍地说“嗯嗯”、“好好好”、“知道了知道了”之类的话,却不知该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
幸好有这样一本针对“大脑体操”的指导书。
它告诉我们,要让孩子能够主动地接受来自父母的说教或者教导,并且成为一种习惯,从中感受到乐趣。
当然,虚无的口号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一些真实有效的实用技巧。
“了解什么话会毁掉孩子,什么话能激励孩子”“是接受还是躲开,对待孩子‘哭闹、‘撒娇、‘威胁”“要让孩子学会表现自己的优点”“不害怕犯错”……当翻阅到这样的标题时,会让人有忍不住看看它们具体在说些什么的念头。
或许它们是在胡说八道?又可能,它们是有道理可循地给我们指引了方向?
比如总是让我们头疼的“漫画”问题,其中便有着这样的指引:“漫画早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了。不论父母再怎么努力地想要禁止,也无法将漫画完全阻挡在孩子的视线之外。既然如此,与其白费力气,还不如让孩子的这种兴趣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想想当初我们自己,再看看现在眼巴巴地被拒绝在漫画书柜外面的孩子们,原来,我们错过的是一种正面的引导方式。
阅读之外,孩子的成长自然也会面对更多的迷茫。
关于谎言,我们又应该如何来面对?
作者提议,让我们“以愉快的心情看待孩子的谎言”。
以往的情况下,或许有人会直面斥责孩子的一些无畏童言。事实上,只要把处理的方式运用得当,反而能够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引导。
“喜欢说谎的孩子也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担心”,也许方式不对,也许做法过激,但是他们都在用天真无邪的心情来编造着一个个他们创造的虚幻事情,并试图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统一用某一种方式来处理,很显然会出现一些让孩子更加叛逆的情况。
“父母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听一听,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又何乐而不为呢。”
听一听,想一想,看看他想说的是“已经偏离做人基本原则的谎言”还是“孩子绞尽脑汁使劲想出来的”“天真的谎言”?要严苛地斥责抑或附和地称赞,我们还是得用心来辨别的。
怎么做,不如做什么。
在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处理孩子制造出的某些问题后,我们还可以参照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建议,修正自己,给孩子进行一些潜移默化教育。比如”让孩子看到你读书的样子。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不知不觉间你就已经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了”“充满笑容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大脑变聪明的第一步”“过分地优先考虑孩子,对孩子来说,却不一定全是好事、有可能会让孩子在漫长的人生竞赛中变成一个失败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们总是在寻觅更好的方式,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环境,受到更好的教育。
为此,我们自然也愿意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做得更好,以此来言传身教。
让孩子变聪明,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