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2013-05-20 01:20:42叶雅莉陈雅兰
海峡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福建省知识产权

叶雅莉 陈雅兰



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叶雅莉 陈雅兰

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开展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集聚问题研究,既可为政府优化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又为企业引进人才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该文选取福建省98家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人才集聚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环境、园区建设和激励制度方面进行加强从而发挥地区人才集聚效应的建议。

人才集聚 创新型企业 主成分分析法

1 前言

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各国有着不同称谓,如创新型企业(innovative enterprises)、风险企业(Venture business)、高技术企业(high technology-based firm)、技术密集型企业(technology-based firm)等。2006年,我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创新型企业必须在技术、品牌、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效[1]。同年,《福建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创新型企业应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创新规划或战略、研发试验条件较为完善;人才机制、企业文化和创新激励机制良好;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10%[2]等条件。本文所指的福建创新型企业也正是符合《福建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实施方案》要求的企业。

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指的是人才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由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过程[3]。人才集聚产生的外部效应,即知识的外溢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而人才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此外,人才集聚还实现了区域内的竞争合作效应、学习创新效应、低成本效应、马太效应、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等。由此可见,对于人才集聚效应的研究,对于地区未来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2 研究指标选择及计量方法

2.1 评价指标说明

本研究从福建省第三批创新型企业上报给科技厅的年度信息采集表数据中,选取了信息量较为完整的98家企业,对人才集聚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到人才集聚主要影响因素。指标选择分析:①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表明,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人力资本投入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体现在企业研发技术人员的数量。②研发经费是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而职工培养经费是企业对现存人力资本的再投资,也应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③企业科研机构作为科研活动开展的载体,其数量体现了企业人才的集聚情况。④大量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人才是创新活动的载体,知识产权的管理对于人才集聚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企业中,知识产权最主要体现在专利的数量上,专利资产具有的稀缺性、有价性和不可替代、模仿性,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资产之一,是企业后续创新发展的动力。⑤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软影响力。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对于人才吸引而进行的投入。⑥Cooper在其研究中提出,创新型企业新产品商业化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越大,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⑦企业的主营业务水平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能力,主营业务的增长状况不仅反映了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优质的营销水平、财务管理水平,还能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4]。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依据福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评估工作的自身特点及企业上报数据,遵循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选取了年末研发人员占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千名研发人员拥有项目数、千名研发人员拥有授权专利数、企业研发机构数、知识产权管理得分、知识产权机构数、新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企业创新文化情况得分、职工培养经费占计税工资比重及平均主营业务增长率11个评价指标。其中知识产权管理得分依据企业是否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及企业是否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进行评估。企业创新文化情况得分是依据创新型企业在宗旨使命、管理制度、员工创新意识培养、员工技能提升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2.2 研究计量方法说明

在数据分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SPSS软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也称主分量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研究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的效率。

3 评价模型及结果分析

3.1 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利用SPSS软件对所选11个指标相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其中,KMO值为0.555,Bartlett球形检验概率为0.000.可见,对原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是适宜的。

对变量进行的因子分析显示了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相应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所示(见表1)。

表1 因子载荷矩阵

实证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有5个,即所有指标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的是人才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包括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比重、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职工培养经费占计税工资比重;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组织效应,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情况、企业设立的知识产权机构数量;第三主成分主要为千名研发人员拥有项目数和专利数,反映了创新效应;第四主成分主要是企业年末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数比重、企业科研机构数及新产品收入比重,体现人才规模效应;第五主成分是企业创新文化情况,体现人才集聚的社会效应。

依据人才集聚效应各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可以构造出主成分相应的表达式:

F1=-0.03X1+0.5X2+0.07X3-0.04X4-0.06X5+0.24X6+0.17X7-0.58X8-0.09X9-0.07X10+0.55X11

F2=0.01X1-0.19X2+0.16X3+0.26X4+0.15X5+0.6X6+0.62X7+0.11X8+0.26X9-0.1X11-0.13X12

F3=-0.09X1+0.08X2+0.65X3+0.6X4-0.25X5-0.17X6-0.25X7-0.01X8+0.2X9-0.02X10+0.03X11

F4=0.51X1+0.06X2-0.08X3+0.05X4+0.53X5-0.19X6-0.17X7-0.09X8+0.56x9-0.2X10+0.15X11

F5=0.06X1+0.06X2+0.1X3+0.14X4+0.39X5+0.04X7-0.04X8-0.12X9+0.89X10+0.02X11

以因子五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占总贡献率的百分比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效应综合评价得分方程:

F=0.313F1+0.228F2+0.177F3+0.157F4+0.124F5

3.2 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评价

依据前述方程计算出98家企业的人才集聚综合得分,对各得分区间的企业数量进行统计(见表2)后结果显示:F>0的企业共42家,仅占总企业数量的42.8%,F>1的企业共4家,0.5

表2 创新型(试点)企业综合得分情况

所选取的98家企业分属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以各地市指标的均值作为地区创新型企业情况代表值进行评价排名,结果见表3。

表3 福建省各地市综合排名情况

从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得分上看,仅有3个地区排名得分在0以上,得分最高的城市与得分最低的城市地区间试点企业人才集聚效应差异较大(分别为0.6和-0.3),体现了全省创新型企业在人才集聚效应上的不均匀。其中,集中了高新产业园区和高等学校园区的厦门和福州地区人才创新成效较显著。除此之外,龙岩、泉州、漳州、宁德四个排名居于中间的地区是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了省内较多的制造业企业,具有一定数量的研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才向该地区的流入。

4 对策建议

4.1 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

对于知识产权的大量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已日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知识产权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专利、标准等的登记核查工作,确保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到位,二是加强企业对于专利的申请宣传教育工作,避免出现专利盗用,抢先注册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要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协同管理,要鼓励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参与到知识产权申报工作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激励人才创新。

4.2 实行差异化人才集聚战略

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基础条件的不均衡是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差异的要因。各地在制定人才吸引战略时,应当以本地区的优势条件为基础结合地区自身的人才需求情况,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地区政府要加大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创新型企业要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示范带头作用的典型企业。与此同时,抓住海西建设和近年来区域合作的契机,吸引人才向福建省流入。

4.3 加快科技园区的建设和拓展

对于企业而言,科技园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区域间人才的流动和有效利用。同时,科技园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高科技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了人才的吸引力。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要着力解决好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备问题及园区内初创企业的成长问题,扶持科技园区企业的较好成长。对于园区内部各类人才的结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更好地满足园区科研活动的开展。

4.4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是人才集聚的“催化剂”。相关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工薪报酬[5]均是有效的物质激励方式,而对于创新型企业人才,多指的是高层次人才,要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中体现对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职位评定方面的重视,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吸引外部高层次人才的进入。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形成自有人才体系,为企业乃至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1]科技学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Z],2006.

[2]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Z], 2006.

[3] 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83-84.

[4] 黄迎栋.从主营业务利润率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6(12):208-209.

[5] 汪孟艳.基于吸附理论的高新区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9.

基金项目:福建省重点软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2R0047)。

猜你喜欢
创新型福建省知识产权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8:32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4期)2014-12-19 13: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