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桑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2013-05-02 10:59:34谢忠良杨远萍朱洪顺
四川蚕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户养蚕桑园

谢忠良 杨远萍 朱洪顺 杨 彪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实现蚕桑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推进现代蚕桑产业的重要抓手。四川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各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户营规模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蚕桑效益没有得到最大化体现;桑园流转已成普遍现象,但桑园土地没有充分有效利用,有的农户外出之后,桑园荒废,无人管护和经营,有的农户有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又不能如愿得到桑园经营权;有的农户有意愿发展,但是没有配套的蚕棚等设施设备;存在盲目发展和缺乏技术支撑,不知道如何经营和管理,迫切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鉴于此,探索适度户营规模经营的基本模式、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我们结合蚕桑大户的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四川养蚕农户的基本情况,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浅析。

1 四川养蚕农户户营规模基本特点

1.1 户营规模整体水平较低

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 (表1),全省桑园面积和养蚕数量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养蚕农户数量减少,户均桑园面积和户均养蚕量逐渐增加,户营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以2012年为例,全省桑园面积12万hm2,养蚕数量204万张,养蚕农户87万户,户均桑园面积0.138hm2,户均养蚕量2.34张,可见,全省户营规模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表1 2008-2012年四川蚕桑生产基本情况统计

1.2 667m2桑效益不高

从全国主要蚕茧生产省 (市、区)蚕桑生产水平来看 (表2),四川的张种产量和张种产值略低于其他省份,667m2桑产量和667m2桑产值远低于江苏、浙江和广西,平均单产和效益较低,全省667m2桑效益不高。

1.3 户营规模存在区域性差异

优势区域凉山州、宜宾市、眉山市等地户均年养蚕规模在5张以上,零星分散地区户均年养蚕量1~2张。根据2013年统计的550户蚕桑大户资料,各地养蚕大户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成都、广安、南充等地年养蚕10多张就是当地的大户,宜宾、眉山、资阳、绵阳、自贡等地则是20~30张算大户,规模较大的大户如宁南县可以达到年养蚕50~60张,高的甚至上100张。

表2 全国主要蚕茧生产省 (市、区)蚕桑生产水平统计

2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宁南、会理、米易、德昌、盐边、乐至、南部、青神、阆中等基地县23户养蚕农户进行随机调查,对其桑园和养蚕规模、家庭务农人口和年龄、蚕桑投入和产出、家庭用工和雇工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桑园面积0.07~0.33hm2(含0.33hm2)以下的有4户,0.33~0.67hm2(含0.67hm2)的5户,0.67~1.33hm2(含1.33hm2)的8户,1.33hm2以上的6户,详见附表3、4、5。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2.1 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桑园和养蚕规模的大小与蚕桑收入及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桑园和养蚕规模的扩大,户均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逐渐增加,由桑园面积0.33hm2以下户均蚕桑收入15687元,增加到桑园面积1.33hm2以上户均蚕桑收入156186元,户均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由47%增加到79%。桑园面积较小的农户,蚕桑生产为副业,家庭收入以粮食及外出务工收入为主;随着桑园面积和养蚕规模增加,蚕桑收入比重占家庭收入比重增加,到桑园面积0.67~1.33hm2的规模时,除个别农户外出务工以外,蚕桑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80%以上。表现为0.33hm2以下农户蚕农为副业,0.67~1.33hm2农户蚕桑为主业,1.33hm2以上农户蚕桑为专业。

表3 养蚕农户规模与收入分析统计

2.2 从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667m2桑投入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降低,因为规模效应,由每667m2投入3867元下降到1482元。667m2桑收入水平随着规模增加略有下降趋势,说明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精细化耕作667m2桑收入较高达3713元,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特别是1.33hm2以上,操作相对粗放,667m2桑收入降低到3144元。667m2桑纯收入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减小,即边际效益减少,在0.67~1.33hm2和1.33hm2以上的两个规模之间,667m2桑纯收入的增加量大大减少。

2.3 从667m2桑用工量分析

随着规模的扩大,家庭总用工和雇工数量逐渐增加,由养蚕5张以下的年用工240个,张种平均用工48个,增加到年养蚕120张年用工1277个,张种平均用工10个,因为随着养蚕数量增加,生产操作相对专业,劳动工效提高,张种用工减少,667m2桑用工量上也是逐渐减少的 (见表5)。根据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状况,大量雇请用工将越来越困难,因此,按照适度规模原则,大蚕期每季每天外请用工4~6人相对容易,对应户均季养蚕量10张左右,更符合全省蚕桑生产实际。

表5 养蚕农户规模与用工数量分析统计

2.4 从劳动力数量和年龄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目前我省农村家庭劳动力一般以2夫妻的情况居多;从表7可以看出,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比例占70%。

表6 养蚕农户劳动力分析

表7 养蚕农户年龄统计分析

2.5 从使用轻简化技术和省力化机具的情况分析

随着桑园规模逐渐扩大,农户使用大蚕棚省力化蚕台、自动上蔟切桑机、机动喷雾器、补湿器、喷粉器和拖拉机等机具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因此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配套采用轻简化技术和省力化机具。

3 思考与建议

3.1 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基本设计

3.1.1 户营规模设计。每户蚕农2个劳动力,通过返租倒包、租赁、托管等土地流转方式集中桑园面积0.67~1.33hm2,以1hm2为中心,根据桑园立地条件、桑叶采运距离、蚕房设施和桑叶产量等实际条件调整桑园数量;年养蚕4季,季养蚕10张,年养蚕35~40张以上 (春、夏、秋季各养10张,晚秋养5~10张),年养蚕收入6~8万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滚动养蚕,全年养蚕6~8次,季养蚕8~10张,年养蚕50张以上,年养蚕收入8~10万元。)

3.1.2 组织形式。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桑园管理以自身劳动力为主,在施肥、除草、治虫、采叶期适当请临工,多使用轻简化技术和省力化机具。采用自育小蚕或领取共育的小蚕,3龄饷食后将蚕儿移至大蚕棚蚕台上省力化饲养。

3.1.3 主副业兼顾。在发展蚕桑生产主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和冬闲劳动力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桑园复合种植,以土豆、青豆、早玉米、蔬菜、中药材、沙参等作物为主,开展桑-粮、桑-经、桑-菜、桑园立体种殖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桑枝开展桑枝食用菌生产;非养蚕季节适当短期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2 扶持措施

我们要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轻简化技术和机具,鼓励素质高、能力强、积极性高的蚕农发展壮大户营规模。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培育有一定投资能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3.2.1 推进桑园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抓住部分零星分散区域和养蚕量小的农户逐渐退出的机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切实搞好土地流转,向优势区域、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集中,为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奠定基础。

3.2.2 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引导集中规模经营。按照奖励和补助相结合、产业和基础配套的原则,积极整合退耕还林、农林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重点向养蚕大户倾斜,做到项目随着产业走、基地围绕大户建、技术围绕大户服务、设施围绕大户添。

3.2.3 落实养蚕关键技术推广轻简化技术。认真抓好“高标准桑园”、“小蚕专业化繁育”、“统一消毒防病”、“优良蔟具”等关键技术落实,进一步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大力普及蚕台育、自动上蔟、切桑机、电动桑剪、微耕机等省力技术和工具,切实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3.2.4 提倡桑园立体复合种植和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引导养蚕大户从单一的生产蚕茧,向以蚕茧生产为主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发展。发展“桑—经”、“桑—粮”、“桑—禽”、“桑—草—牧”桑园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力争667m2地综合收入达万元以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冬闲时间的劳力,如此,既能稳定专业大户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又能切实增加蚕农收入。

猜你喜欢
大户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10:22
养蚕不易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3:00:00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2:59:58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在养蚕中成长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船祸
浅谈“桑园托管”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