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新事
11月8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厦门成功举办。本届竞赛以“为建设海洋强国奉献青春”为主题,在2013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举办,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共同承办。共有54支高校代表队参加了全国7个赛区的复赛。同时,全国数万名大学生以个人身份参赛,个人赛前3名选手组成个人代表队也参加了全国电视总决赛。经过答题、演讲和辩论三个竞赛板块的激烈角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计江龙同学获得了北极特别奖,中国海洋大学的常蕾同学斩获了最高荣誉——南极特别奖,他们将随科考队一同赴北极、南极进行科考。
由我国科学家主持进行的研究成功完成了白鱀豚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工作,这是国际上第一次通过新一代测序方法获得较高测序深度的鲸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本次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完成,通过对白鱀豚基因组的初步分析,揭示了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机制,并重建该物种种群历史。白鱀豚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对于揭示鲸类的进化与水生适应机制、揭示白鱀豚濒危机制与灭绝原因,以及长期保存该物种遗传多样性信息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意义。
对水下居住一直满怀热情的英国设计师菲尔·波利公布了一组名为“Sub-biospere2”的未来水下社区构思图,让人们提前一睹未来在水下生活的情形。自称是“未来主义者”的菲尔还撰写了一本有关水下世界的书,他期待着自己梦想的社区有朝一日能成为现实。据悉,“Sub-biospere2”是一座自给自足的水下社区。该社区共由8个生物群落组成,宽达330多米。其中,中央支撑生物圈用来监控整个的生命系统,还有一座观测台和可容纳100人的居住区。每处居住区都有独立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依靠外界提供氧气、食物和日常用品等。
加拿大哈得逊湾西岸以及北部城镇丘吉尔港是北极熊迁徙必经之路,但由于当地“熊比人多”,小镇担心北极熊可能攻击人类,于是在当地设立了全球唯一 一座“北极熊监狱”。丘吉尔港仅有800名居民,但每年10~11月,在当地出没的北极熊多达1000只。进入冬天的丘吉尔港更是“熊满为患”。为了防止北极熊伤人,当地开设了“北极熊监狱”。“监狱”前身是飞机仓库,设有28个“囚室”,目前已经有11名“囚犯”入住。北极熊“囚犯”被监禁30天后,只要“行为良好”,就可获释。而“狱警”也会利用直升机将北极熊送到偏远地区放生,以免它们经常探访小镇,此外他们还会在北极熊背上涂上颜料用来识别。
丹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瓦登海发现一只巨型牡蛎,该牡蛎重约2千克,长约35.5厘米。牡蛎被打捞上来时仍然存活,研究小组正在等待官方确认此牡蛎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牡蛎。该研究小组称,这只巨型牡蛎是他们研究小组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牡蛎,也可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牡蛎。这只牡蛎像44码的鞋子那样大,外部还依附着许多小牡蛎。 牡蛎在幼年时每年可能生长3~7厘米,之后每年只能生长1厘米,据此推断这只牡蛎年龄约为20岁。目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牡蛎长为33厘米、宽约17厘米,是201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
美国国家地理报道,近日卡特琳娜岛海洋研究所的员工在卡特琳娜岛常绿树湾发现了一条5.5米长的皇带鱼尸体,这种罕见的深海生物可能就是昔日水手中流传的海蛇传说的灵感源泉。这条巨型深海皇带鱼的尸体几乎完整保存,随后将被博物馆收藏。在新闻发布会上,卡特琳娜岛海洋研究的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在这里呆了32年,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皇带鱼。巨型深海皇带鱼很少会被公众目击,因为它生活在至少距离海面500米的海洋深处。(责编: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