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春 项喜章
[摘 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促进中国乳品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基础上,选取43个较为成功的乳品企业作为样本,采用文本信息挖掘方法,从乳品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提炼出核心竞争力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乳品企业分成三大类,给出每一类企业核心竞争力因子的构成,通过核心竞争力因子的拓展,使中国乳品企业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为相关食品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乳品企业;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5-0040-06
我国乳制品业在食品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担负着促进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分享更多市场利润的重要任务,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将现代奶业作为重点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乳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行业的资本性投入继续增加,市场竞争持续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率逐渐趋薄。同时,我国在加入WTO后,奶业在关税上失去了保护,国外乳制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乳品行业国际化市场竞争。许多中小乳品企业有的被兼并,有的开始为大企业贴牌生产[1]。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有828家,亏损企业为181家,亏损总额达9.03亿元[2]。因此,我国乳品企业唯有构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Collins和Porras在《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中强调:“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真正成为行业内领先企业,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Hofstede认为企业间存在文化差异,员工的行为模式受企业文化的影响[3]。可见,企业文化是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差别,利用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相关文献述评
1981年,美国学者Deal和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4]。我国学者王德胜将企业文化特征概括为独特性、价值性和成长性[5]。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受其所在的社会、地理和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内部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本组织特色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多数员工的“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无形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是企业文化价值性所在。企业文化的成长性是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过程,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随之不断完善、调整和升华,从而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组织目标。
与企业文化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时间要稍晚。1990年,美国企业管理学家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不仅要注意外部市场的变化,更要注意企业内部因素,要善于培植具有独特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6]。Meyer和Utterback在技术观点的基础上扩展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他们指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7]。我国学者王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是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8]。楼迎军总结认为人们对于核心竞争力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创造顾客价值(对最终产品中的顾客利益有突出贡献)、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延展性(有力支持企业业务向新领域延伸)[9]。结合乳品企业的发展特点,俞燕提出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奶源、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环境等资源要素经过有效整合而形成的、能够创造更大顾客价值的、支撑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与能力的有机组合[10]。
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方面, Collins和Porras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国内学者万守杰也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11]。王德胜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契合度两方面评判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得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5]。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般企业,对特定行业的研究很少,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研究时,也只是简单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少量的定量分析如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专家模型[12]、主成分分析和ISM-Fuzzy AHP模型分析法[9],主要用于核心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与评价,样本大多来源于调查问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肖泽磊和李帮义等基于企业家访谈录采用文本信息挖掘方法,提炼出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因子,并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帮助相关企业合理定位[13],但是由于企业家在短暂的采访时间内并不能完整概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而且思维受采访者提问的牵制,所以样本数据缺乏完整性。还有俞燕构建了基于AHP的新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伊利为标杆企业,选用新疆三大乳品企业为代表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10],该研究虽然针对乳品企业,但具有区域局限性,而且没有说明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可见,针对乳品企业这个特殊群体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特别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样本选择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上公布的全国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乳品企业作为样本,认真分析了这些企业在官方网站上描述的企业文化,并参照全球乳业20强企业中排前两位的雀巢和达能的企业文化特征,提炼出24个关键词(具体见表1)。由于企业文化不是某个领导的个人臆断,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企业成长发展的积累,所以从企业文化中提取的关键词能全面反映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通过使用信息挖掘手段挖掘隐藏在企业文化背后的使企业走向成功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其他食品企业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表1给出了24个关键词的内涵,根据关键词的内涵,按照官方网站描述的企业文化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及其内涵出现的频率来分别给其打分。由于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描述很简洁,各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都不高,所以本文采用两分制,一次未出现得0分,出现1次得1分,出现2次或2次以上得2分。虽然全国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乳品企业有53家,这些企业在全国800多家乳品企业中是比较成功的,但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并对企业文化有详细描述的企业只有43家,所以本文共收集到43家乳品企业的企业文化以供分析(见表2)。
(二)分析方法
为了分析不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因子的不同态度,选择聚类分析方法[14]。聚类分析是将物理或抽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同一个类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类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每一类乳品企业成功的真正因素,并以此为标杆,激励其他相似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因为事先不确定将样本分成多少类,并且是按照关键词对企业进行分类,所以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在设置聚类分析的具体方法时,考虑到样本数据为离散、整数、无量纲数据,样本之间的方差大小能很好地反映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所以本文在聚类方法上选择Ward法,度量标准为平方Euclidean距离。
(三)结果分析
借助SPSS16.0软件对收集到的43个样本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如图1所示。根据绘制的聚类树分析每一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发现,企业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同时强调人才和产品质量,以伊利和三元为代表,国外以雀巢为代表。在第一类有11家企业,全部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涉及到此内容,而且得分都是2分,并且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对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都有所侧重。而第二类企业则重点强调产品质量,以蒙牛和光明为代表,国外以达能为代表,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比较单一,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很多影响因素。其中第二类还可以分成两个小类,这三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因子具体构成见表3。以上述企业为标杆,可以探寻乳品企业产品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以伊利和蒙牛为例,见表4。
在经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乳品安全信心丧失,乳品市场一度萎缩,2009年乳品消费需求得到恢复性增长。而最近两年乳品生产又开始断断续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乳品行业信誉的恢复,国内一些乳品企业受到致命打击。消费者尤其担忧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趋向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进口奶源奶粉或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国外原装奶粉[2]。质量安全成为影响乳品消费的关键因素,而消费决定生产,乳品企业尤其需要强调产品的质量。例如,蒙牛从奶源、工艺和检测等多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员工是企业产品的制造者,核心技术的发明者,经营管理的执行者,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影响都是通过对员工的影响来实现[11]。乳品企业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人才争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企业人才。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伊利拥有伊利商学院和伊利-利乐专业学院,采用集团、事业部、分子公司三级培训体系。
三、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拓展
对多数企业而言,创新是维持及获得竞争优势的媒介[15]。当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刚性时,必须对各种能力进行创新,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创新不但是核心竞争力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各种关键能力创新的先导[16]。随着顾客需求多样化,行业技术日新月异,同时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加之我国乳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研发的基础能力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强调人才和质量,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拓展,将科技、学习和环保纳入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子,使之嵌入企业文化,依靠文化力影响企业的各项行为。
(1)科技是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乳品企业忽略了奶源建设和新产品研发,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致使战略重点移向销售市场。从乳品市场看,各个品牌的乳品在产品层次上竞相模仿复制,产品趋同,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各大企业展开激烈竞争,以价格战、促销战等方式来扩大销量,而这种竞争方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乳制品不仅注重口感、口味,而且关心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安全性,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优质、安全、风味、便捷等特点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对类型、规格、包装、口味等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走产品差异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寻求突破,充分考虑加工原料(专用品种和基地建设、贮藏保鲜)、加工过程(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和设备)和加工产品(包装、流通)等环节的动态发展变化。
(2)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资源,学习是企业积累知识的途径。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造能力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学习快速实现。学习本质上是传承与创新,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既是经济行为,又是发展行为[17]。由于环境变动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学习是企业通过采取有效的行动而提高企业能力的过程[18]。已有的一些文献表明,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20]。乳品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利用每个人自我超越的潜在心理,设计共同愿景,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不但鼓励个人学习,还要重视培养企业团队学习精神。员工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团队通过共同学习、共享知识、经验,有效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21]。
(3)保护环境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前提,也是响应低碳发展的理念。Hart认为,传统上管理理论重视管理资源和管理能力,忽视了自然环境约束,因而提出了更包容的“自然——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建立在企业处理相互关联的污染预防、产品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三种战略基础上[22]。乳品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冠之于“绿色”,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企业的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乳品企业宣传的绿色产品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首先必须做好环保工作,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加强奶源基地的环境保护。
四、结 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系到乳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在乳制品行业中销售额靠前的乳品企业的较为成功的经验,利用信息挖掘工具提炼出隐藏在企业文化内部的难以量化或描述的核心竞争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帮助乳品企业识别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乳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向,从科技、学习和环保三个方面拓展了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更加完善。当然,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根据企业销售额选择样本,而不是综合效益;核心竞争力因子内涵的准确界定问题,这些都有待作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秀丽,姚艳.浅谈提升黑龙江省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商业研究,2009(1):80-82.
[2] 刘玉满,李胜利.中国奶业经济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Hofstede G,Neuijen B,Ohayv D D,et a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2): 286-316.
[4] Zhang D. Building corporate culture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5] 王德胜,辛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126-128.
[6] 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 79-91.
[7] Meyer M H,Utterback J M. 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1): 29-47.
[8] 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3):24-32.
[9] 楼迎军,荣先恒.基于ISM-Fuzzy AHP的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7,28(1):97-103.
[10] 俞燕,黄文胜.基于AHP 的新疆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18-22.
[11] 万守杰,毛明芳.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6(9):88-90.
[12] 郭岚,张祥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25(1):132-137.
[13] 肖泽磊,李帮义,项喜章,等.中国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4):20-24.
[14] 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5] Utterback J M,Afuah A N.The dynamic “diamond”: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8,6(2-3): 183-200.
[16] 王德胜.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21):187-188
[17] 赵建辉.学习: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本源——以企业组织为例[J].管理世界,2006(3):148-149.
[18] Kim D H.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5(1):37-50.
[19] Ellinger A D,Ellinger A E,Yang B,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concept and firm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2,13(1):5-22.
[20] Yang B,Watkins K E,Marsick V J. The construc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dimensions,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4,15(1):31-55.
[21] 陈鸿亭.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J].企业经济,2008(7):47-49.
[22] Hart S L.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98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