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导演,代表作品《媳妇的美好时代》《雪狼》《即日启程》《黎明之前》曾荣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具实力导演、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银奖
目前国内的电视剧市场良莠不齐,如何能营造一个好的创作氛围,如果能在电视剧市场具有竞争力,从业者到底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此问题,杂志对导演兼出品人刘江进行了采访。
电视指南:现在好多海外引进剧,还有一些网络剧,你认为对现在的电视剧市场有冲击力吗?
刘江:我觉得还好,毕竟文化有本土性的问题,国产的还是有一些文化认同感,观众看着更熟悉。海外引进的可能有一部分人喜欢,很难在大范围的底层观众中引起注意,本土的电视剧还是占优势。咱们国家市场水平还是属于在发展中,有一些国外的剧,对本土剧也有一些促进作用。
电视指南:现在电视剧播出量特别大,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电视剧开拍,作为导演和影视公司的老总,你觉得竞争力如何能得到提高?
刘江:首先要受观众的欢迎,竞争力主要做到剧好,方方面面的观众买账才能有一个比较有力的竞争力的产生。
电视指南:现在好的电视剧并不是非常多,每年也就是几部,风格题材也不一样,要提高竞争力,从业人员要做到哪些东西,才能让自己有这种竞争力?
刘江:我觉得,有一些参考,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部分的提高电视剧本身的竞争力,我说的技术不光是展现层面的,还有一个层面是电视剧本质的东西。多开阔眼界。
电视指南:你觉得现在电视剧的市场有没有比较急需解决的问题?
刘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对于电视剧的评价体系非常的重要,如果一切看收视率,是一种市场化的态度,当然没什么错。但是,势必会带来很多“雷”剧,这个原因也是深层的,“雷”剧也是一种市场化的需求在里头,是为了吸引观众,增加在电视台的竞争力。但是,收视率高未必是好。问题比较复杂,现在国家一直在反对唯收视率论,其实本质上就是想提高电视剧质量。但是,现在电视台还是在看收视率。
电视指南:收视率的评价体系可能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讨。
刘江:对,收视率代表的是谁,可能一些文化层次低的观众是占大多数的。这样就未必能代表先进文化。要从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就是让你的收视率高,收视率高又未必是好戏。
电视指南:如果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体系是不是就可以纠正大众的审美体系。
刘江:是的。如果,反对唯收视率,电视台就不能拿收视率说事,否则的话,“雷”剧势必要多产。
电视指南:现在的“雷”剧还是挺多的。
刘江:“雷”剧其实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很多方面做的不够专业。但是,他是为了取悦观众的,技术性做的不够专业,有些桥段为了追求眼球,不顾戏剧性,不顾真实性,节奏感各方面都不很好。
电视指南: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的还是很多的。
刘江:这是一个很两难的事情,如果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反对唯收视论,要不就把收视率样板户的形态改变,现在是金字塔型的,绝大多数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要收视率就必须得迎合他们。要做好一个电视剧,让塔尖的人喜欢,底下的人也喜欢,这就很难。可遇不可求,近几年也就几部。
电视指南:作为导演,如何在这当中生存?如何做自己有价值的事情?
刘江:我本身有一个影视公司,公司要生存,还得迎合市场,否则活不下去,现有的状况,还得首先提高收视率。电视台说收视率高才收,我必须要做收视率高的戏,我们公司做的《咱们结婚吧》,这个市场效果很好,抢的很厉害,这类题材能打通从塔尖到底层的。自己投资做戏你就必须研究市场。
电视指南: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做?
刘江:因为要做到从上到下的喜好统一,如果“样板户”的形态稍微有点调整,能在收视率高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机会更大,可能会有更多高质量的戏出现。
电视指南:“样板户”如何调整才能做到这一点?
刘江:说白了,“样板户”旨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口味提高。
电视指南:现在电视剧的成本非常高,演员酬劳也特别高,电视台有的时候还选择演员,面对这些限制,你是怎么协调的?
刘江:我们公司出品的作品,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像《我们结婚吧》是采用“高举高打”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成本可能会很高,生活剧将近7000万的成本,利润也特别高,可能别的公司也不敢这么玩。
电视指南:那这是不是与你正好是投资人的身份有关?
刘江:如果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肯定会有好的收视率。
电视指南:面对每年一大批的新从业人员,你有什么经验能教给他们?
刘江:提高专业性,向市场靠拢是没错的,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要提高專业水平,这样避免在赢取市场同时,变成“雷”剧,因为“雷”剧还是有一些市场诉求在里面的,为了博收视率和观众的眼球,这是没错的,但是要做到合情合理,你的专业诉求要有标准,有一定的审美底线,这样整体的行业水平也都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