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力
科学课可以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是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科学教师在系统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兴趣点,增加知识容量,引领学生健康生活。
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增进健康,而不良习惯会影响甚至导致身体疾病。
1.吸烟酗酒有害
青少年可塑性强,容易模仿成人抽烟喝酒。通过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肺和呼吸》,学生了解到吸烟会严重危害肺、脑、心脏等器官,二手烟对他人健康造成伤害更大。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后,知道过量饮酒后,大量酒精不能及时分解,会导致酒精中毒和肝脏损害。而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抽烟喝酒更有害身心。课后,学生还写信提醒家长注意自身健康和公共场所的文明。
2.睡眠要充足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使大脑得以休息,消除疲劳。在五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在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中,引导学生读曲线图,了解睡眠多少与学习效率的正比关系,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3.渗透青春期教育
由于生理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遇到成长的困惑,甚至会出现忧虑或恐慌心理。在六年级下册《悄悄发生的变化》这一课中,教师借助图片或光盘,用轻松亲切的语言,对学生沟通交流,指导他们青春期的平稳过渡。
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就是合理膳食。
1.挑食影响身体发育
在四年级上册《吃的学问》这一单元中,学生首先知道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来自不同的食物。在《怎样搭配食物》中,教材安排了模拟配餐和设计食谱活动,大家都能调整饮食结构,科学搭配食物,主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吃好早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有的孩子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学习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时,师生就“早餐”进行探讨,认识到早餐质量不高会造成注意力、记忆力低下,影响学习效果。而且经常不吃早餐,胃也会“抗议”,引发胃炎、胃溃疡、胃穿孔等。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必须吃好早餐。
三、在科学教学中树立运动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
1.做好广播体操
在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中,教师请一名学生做一节广播体操,大家通过分析认识到,做广播体操能锻炼全身肌肉、关节和韧带等,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学过这课后,班主任明显感觉到学生做操认真多了。
2.积极参加课间活动
科学课的学习让大家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在每天课间十分钟,尤其是下午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会主动选择跳绳、踢毽子等运动,践行“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理念。
四、在科学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优化生存环境
1.珍惜每一滴水
在和三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生命之源——水》时,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深刻理解“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的同时,大家纷纷提出节约用水的妙法。
2.节约每一张纸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分五部分让学生感知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在《纸》的学习中,通过了解纸的主要原料和生产过程,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是保护木材资源,也是尊重工人叔叔的劳动。
3.减少白色污染
塑料是现今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造材料,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在《塑料》这课中,学生通过平时的生活体验,深刻意识到塑料袋的巨大危害。大家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保护地球家园。
总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人体这部神奇机器,为树立健康生活观和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路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