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峰
摘 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所学的概念,对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特别重要。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现状;对策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的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
义,一旦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早已迫不及待地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将数学概念置身于现实生活背景中去引入和理解
教学数学概念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在教学中新概念的特征性质能在我们生活中找到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使学生在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熟悉的事物,像教室、包装盒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物的特征。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一对面可以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积相等,有八个顶点,十二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一样,有八个顶点,十二条棱,每条棱长都相等。并能清楚地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区别,最后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以新、旧概念的关系并辅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一些关系,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已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如,在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分面包的生活情境,出示问题:2块面包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1块面包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怎么表示结果。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教师先呈现已学过的数学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些图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量出来。再出示圆,引导学生对圆的了解,对圆的周长的理解。教师提问:圆与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怎样确定圆的周长?
2.概念的形成需经多次反复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1)对比与类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奇数与质数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比如,学习类比之后,可以用列表法设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的习题,从中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是一个关系式”的区别。
(2)运用演示、操作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概念还是图形特征、性质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等具体操练,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从而抽象出这些概念。
3.数学概念的运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那么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得到巩固,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湖南省株洲长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