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迎春
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当上课的铃声响过之后,我走进这间新接手的三年级的教室,看到了一屋子表情有点发呆的陌生的学生。我浅笑着向他们问好,顺手抽出了腋下的一沓试卷,轻轻地说:“这堂课,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测验……”话没说完,安静的教室顿时嗡嗡成片。惊讶,紧张,好奇,興奋,丰富的表情瞬间便爬上了一张张生动的小脸。
此时,试卷已经到了学生的手上,教室里终于安静了下来。我观察着学生的动作、表情:他们先是习惯性地拿起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他们的脸色变得凝重,接着开始抓耳挠腮,迟迟不再动笔,而且无一例外。我的心忽然抽紧了:我的考题不难呀!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多种渠道学语文”这种好习惯的养成度,还有就是想借着这道试题,引出我今天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习惯——不懂就问”呀。实际上,我只是出了这样一道题:“校园里,很多地方张贴了名人名言,把你读到的记住的都默下来(写一条得10分)。”我原来设想的教学环节很流畅:第一步,测验;第二步,组织学生交流;第三步,教师点评,注意不吝表扬,点明学生记住的这些走道上的名言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只要是有心人就能学得到;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条名言都读懂了吗,不懂怎么办”,然后揭示出课题“生活是个大课堂,时时处处有语文”,把教学引向深入。可是,眼前的现实让我始料未及:全班46个学生,只有刘同心同学一人在苦苦思考了几分钟之后,写出了一条!而其他学生呢?都摆好了交白卷的架式!面对校园环境如此大的变化,学生依然会“视而不见”,看来是没有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的习惯呀。
我正思索着下面的课如何继续,几道求助的目光与我的视线交汇,那些目光中带着害怕和请求宽恕的意味。常年参加考试的经验让学生不得不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测验而担忧,这次的成绩可是零分呀。学生因为害怕而焦躁不安的神情很快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出来,这明显违背了我开学第一课就搞测验的初衷,我可不是为了把学生都考得灰溜溜的,然后臭骂一顿,用考试这种先发制人的方式给他们来个下马威的。
于是,我停下脚步,清清嗓子,让浅笑再次回到脸上,轻轻地说:“我猜想,同学们在开学第一天都太忙了,还没有顾得上到校园里走一走,所以答不上来,是不是?”停顿片刻,我接着说,“那好吧!现在老师给大家10分钟时间去校园转一转,再来答这份卷子,好吗?”“耶!”不约而同的一阵狂呼后,孩子们蜂拥着奔出教室。我连忙提醒他们别影响了别班同学的学习。
10分钟后,教室里终于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又一个10分钟过后,我终于可以把课上下去了。临下课前的5分钟,我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张睿首先站起来说:“我以前只知道书本上有知识可学,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可惜我平时不太注意。”王丈天接着说。“我知道了语文不仅在课堂里,还在生活中,要学会提问。只学不问,大脑会生锈。”吴家浩大声地说:“我知道,功在平时嘛!”这话可点到了正题了,我连忙接口,一边在黑板上迅速地写下了两行大字“生活是个大课堂 时时处处有语文”,一边大声地告诫我的学生:“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注意‘在生活中学习。”
我的话音刚落,赵一阁便举起了手。我示意她发言,她说:“老师,我觉得有个词要改一下,不是‘时时处处有语文,应该是‘时时处处有学问。”多聪慧的孩子啊!看来这堂课,准确地说是这场小测验,让学生们领悟到了不少东西。我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夸奖她说得好,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了“学问”二字。就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中途接班,开学的第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仓库。这课堂上的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我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而且我知道,最不能忘记的,也是最应该时常回味的,就是吴家浩那句话:功在平时嘛!
其实,学习之道“功在平时”,教学之道又何尝不是“功在平时”啊!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