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转变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为此,2011年,我们开始进行“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力图使教师真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使学生能主动地学,实现由他主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形成“以学为本”的教学策略,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旨在通过对“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目标导学—汇报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收获”四个阶段,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是“目标导学”。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同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拥有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过去,老师几乎都是要求学生在家做好预习准备,然而现行的数学教材基本以图文为主,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教材。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浏览一遍教材就算是预习了,有的学生则干脆让父母教,这样的预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为此,我们把预习放在每节课的课前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出示预习思考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预习思考内容去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的重点。
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首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
1.学习目标
①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②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预习思考
①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有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内容,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就很明确了,预习时就能根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阶段是“汇报点拨”。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汇报,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有深有浅。在学生完成自学后,让他们把在预习中的收获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通过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由小组长收集组员们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本组的预习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以便学生汇报时做出必要的指导、点评。二是点拨指导,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去說、去论,给学生创造试错和纠错的机会。比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学得到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
2.98+0.56= 12.53+4.67=
5.64-1.78= 7.2-6.45=
5-0.41=
学生完成练习后,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演算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再请其他学生对这几个学生的演算进行评改,并说出评改的依据,直到全班认可通过为止,最后学生根据演算的结果批改自己的作业,改正错题。通过点拨指导这个环节,给学生试错和纠错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判断和归纳能力。
第三阶段是“当堂训练”。在学生自学、讨论、汇报、尝试、点评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及时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做到在课堂上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和作业。
第四阶段是“总结收获”。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总结得好,能使所教学的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在总结时,可先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结合教师的板书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课学习的要点,最后由教师补充。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这样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提问式的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以及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的细节,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脉络清晰,可起到系统归纳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制定了“以学为本”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方式。
“个人精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再次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创造能力,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首先是“个人精备”,各年级学科组长在开学前将每人的备课任务分配好,主备人于教案使用前一周备好课并以电子教案形式存放于指定文件夹,撰写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要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有详细的教学设计过程。其次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1次)、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具体做法是:各学科组每次开展集体备课时,组长预先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初步形成的教案,将自己对课标、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的确定,以及课中练习题的选择、教具的准备、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小结等一一作出说明,备课组成员根据主备教师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形成“一人主讲、众人补充、质疑、解难、整体突破”的讨论形式,最后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的建议修改教案。第三步是“课堂教学”,主备人按照修改后的教案上研究课,备课组成员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状态5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5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进行听评课。最后是“再次修改”,主备人在上完研究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的作业反馈等,同时根据备课组成员提出的修改建议再次完善教案。
“以学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掌握了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评价一节课的方法,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