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刀,切一块历史的蛋糕

2013-04-29 00:44:03徐海蛟
文学港 2013年7期
关键词:集子文学历史

徐海蛟

大概是2008年的样子,我写了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桃花下,明媚的脸》。这只是一个闪念,因了崔护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因了岑寂一冬的寒冷过去,在那个早春里,我想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复原一段暖融融的爱情。没想到,有些因缘就这么埋下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时间背面的人事,我发觉历史的内核比课本上和历史学家的文本里呈现的样子要迷人很多。许多隐入时间深处的人,后来的岁月仅仅留给他们一个定论,就像在产品上贴一个标签那么简单。这让我心里为他们鸣不平,那些已消隐的人物,尽管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但他们也有过轰轰烈烈的活法,有过火热的青春,有过自己的理想主义,有过惊悸和不安,有过伟大的抱负和深切的惆怅。有一天,我想,我要做一件事,我要让一些在时间里走失的人重临人间,让当时的心跳重新鲜亮起来。因为那么多故事,就像撒落在时间角落里的珍珠,如果我不去拣拾,他们注定会在更深的尘埃里黯然下去。这样,我踏上了又一段文字的长路。

我企图在泥沙俱下的时光里逆流而上。目光和关怀穿过诸多宏大事件,最后落在那些细小的情节上。我用笔将时光背面的结重新解开,让鲜活的面孔和心跳重回人间。

在这部文稿中我舍弃了对宏大历史的迷恋,也舍弃了没完没了人云亦云的评论。我将所有话语和心情都还给了这些被时间淹没的人们。我企图通过文字铺成的道路,让走失的人找到回归的方式。让他们在一个早晨醒来,重新微笑,说话,恼怒,愤慨,重新心绪绵长,患得患失。

这样的一本集子,它牵涉到的都是史册深处的人物,却消除了中途漫长的时间隔阂,仿佛这些人物从未走远,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很像我们熟悉的师长朋友老邻居。这些文字是古老史册间探出的一颗新芽,带有现代人的审美气息认知习惯,也带有日常视野下朴素的体温和语气。他们已走得很远,但他们在字里行间又这么近,近得仿佛前半个时辰才走出我们的视线,他们喝过的茶还在冒着些微的热气。

在人物的选择上,我颇费了一番工夫,总让那些颇有故事的人走到前台,这样我才有了重新解构的信心和勇气。但诸多有故事的人,又往往是被别人的笔描摹得面目全非的人,他们太为大众所熟悉了,好奇和八卦所具备的天然吸引力显然是被削弱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一次突围,因此,我不断寻找一个具有暗示意义的事件和一个重要的时间作为切入点,在细节的重塑里,在不经意的一句话语和一个表情里,在前人留下的蛛丝马迹里,相逢一个我日夜寻找的人。

这本书稿里,我尝试用各样的手法来完成一本散文集的叙述,有小说的匠心,也掺杂着诗歌的轻灵,有回忆和戏说,也有假设和暗含心思的虚构。确实在很多时刻,我觉得我自己不是一个写散文的人,我更像一个小说家,在历史的留白处,梳理那些被时间遮蔽的人的生命秩序,寻找一个灵魂可能的走向。而少年时代的现代诗歌历练,让我在讲述这些绵长的人生故事时,具备了一种更轻盈的能力,也让整个文本更富现代的潜质。当然,不管有多少所谓的技法,这一切都围绕人物的主体事件展开,那些关乎命运的事件,我纹丝不敢动,这是不能由外人更改的,是人的履历。我觉得写历史人物的散文,最可怕的是落入考究和学术研讨的癖好里去,那样写出来的人就缺乏血肉和灵魂,只是个遥远时代的木偶。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我近十年来散文写作的一次转型,以往我的文字大多着眼于乡村的回望以及个人心灵的探索,而这本集子却有了纵横开阖的叙述,我的用心较之先前有了更为开阔的内容,我的关怀也开始走出小小书斋,投向更为宽大的世界。

说白了,我想写一部带着个人化印记的历史散文,写一部文学中的历史。历史和文学是不一样的,历史学家记录的是结果,这些结果都是粗线条的,是一个梗概,是一个既成的固定的事物。但文学探讨的是人性,是人在那种事实面前的内心状态,是流动的,充满可能的。所以,就有了《见字如晤》,肯定会有很多人质疑,说傅雷在最艰难的时日里会躲在院子里种植玫瑰吗?沈从文的爱情真有那么好吗,也有人说他很花心啊。在这些零零碎碎的质疑里,其实,我大可坦然,我呈现的是我期望的文学,而不是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面对时间深处的事,最好的办法是放弃自以为权威的姿态,历史有许多可供假设的面。我只是用文学的刀,切下了一块历史的蛋糕里,我最想吃的那个面。

这本集子,可以看作是一部个人化的心灵历史,是一个年轻作者对时间的感知,以及对历史里诸多悖论的独自思索。当整本集子写完,我发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人,都走了跟自己的初衷截然相反的道路:到秦国去逐梦的韩非,最后客死于异地的大牢;立功心切,一心想成为大汉名将的李陵最后成了帝国的罪人;看破红尘的活佛高僧仓央嘉措,他出世那么远,却又在最深的尘世里绚烂如莲,他说,“白天,我是布达拉宫里的王,夜晚,我是八角街上最美的情郎”;一生都沉浸在预言里的书生金圣叹,最后却无法洞见自己的命运;梦想着成为读书人的华佗,成了旷世的名医;梦想着成为文人的瞿秋白,误入了政治的荆棘路;沈从文在博物馆高墙下的角落里隐忍着度过了三十年时光,傅雷却无法容忍连续而来的羞辱,在黑暗即临的前夜,就和夫人朱梅馥一道与这个世界诀别了;华彦钧在深不可测的长夜里,通过琴弦触摸明亮,闻捷和戴厚英则在无可逾越的绝境里,通过爱情获取温暖……

世事如戏,每个人都是演员,同样每个人又是观众。在别人的命运里,我不得不说很多时刻我读到了自己的人生,在别人的惶惑里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刻我读到了自己的不安。

当然这十五万字的文稿里面,还藏着我对天地间那些坚韧生命的敬畏,张扬着我的悲悯,洒落着我的疼惜。

这本集子,是一个带有文化烙印的记忆,从遥远的古代出发一直到达现代。跨越千年,但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史书,每一张面孔都无一例外地离我们很近。■

责编 谢志强

猜你喜欢
集子文学历史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雅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微语录
金山(2015年11期)2015-11-16 11:00:02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看澜集》自序
东吴学术(2010年1期)2010-04-05 09: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