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炎炎夏日,亲友们来家里做客,为了免于受厨房油烟的熏烤之苦,我们常常带着亲友去外面就餐,有时选择空调开足的酒店,有时也会去晚上颇为热闹的啤酒广场,一切都视情况,随心情。只是在品尝着酒店里的精致美食时,享受着啤酒广场的欢声笑语、徐徐凉风时,孔雀绿鱼虾、地沟油、染色花椒、假牛肉、双氧水凤爪等等问题食品,很有可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胃肠。
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近几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一、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食品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各种新型食品的不断研发,食品产业已经占据了国家众多产业的支柱地位。食物的营养和味道虽然重要,但健康、安全才是我们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
然而,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食品的安全问题,比如英国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国内的毒米、毒油、三聚氰胺、人工鸡蛋等事件,这些都表明食品安全问题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日益严重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一)食品污染问题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杀虫剂、杀菌剂以及防莠剂的大量使用,比如小麦结籽时大量使用有机硫和有机磷农药,玉米及水果成熟期喷洒大量的乐果、对硫磷、滴滴涕等农药,都对食品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有报道表明,癌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农药使用量成正比,农村儿童白血病40%~50%的诱因是农药。另外,妇女的自然流产率和畸形胎儿出生率的增高都和农药的使用有关,另外,某些除草剂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如小头畸形和多趾等。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使用农药的技术也不过关,所以农药污染事故屡有发生。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工者会使用大量的食品添加剂、激素、抗生素等,虽然我国已经有了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谋取利益仍然会过量地使用添加剂。
在成品包装与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食品污染,食品包装的容器、工具和管道等材料中含有有害物质。比如用塑料袋包装肉类制品,致使聚乙烯或聚氯乙烯随着肉类被人体摄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另外由于食品的运输和装配方法违规,一些运输工具不经过消毒处理就用来装载食品或粮食,从而在食品运输中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及“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这些足以表明食品加工者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丝毫不见收敛,究其原因,是企业严重缺失诚信。虽然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理所应当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巨大的利润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的确会对一些利欲熏心的企业人产生很大的诱惑,但如果这些人不是道德沦丧,就绝不会单为了利益而生产问题食品,安徽的“劣质奶粉”案、广州“毒酒”案中制假者丧尽天良的做法,说明我们社会道德大厦已经出现了裂缝。
(三)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
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案例也越来越多,2002年9月发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药投毒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2003年以来因投毒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逐年增多,投毒的物质主要是剧毒急性鼠药,这类破坏活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扰乱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二、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与食品息息相关,而食品以安全为第一选择的要素。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现状,有关部门需要积极探讨并寻找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一)确保初级农产品无污染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推动农业标准化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避免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富集。二是规范农业生产过程,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产品初加工、储运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添加剂和符合食品要求的包装物,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三是积极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二)切实整治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
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点。其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食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地方政府要加快出台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避免出现监管空白。
(三)切实加强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监管手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加强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后续监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对食品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从生产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质量抽查和巡查制度,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实行网格化监管,不断改进监管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对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
(四)对违法生产食品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当然,如果单靠道德尺度去限制企业违法地生产和加工食品,未免太过天真,所以,为了改善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安全,与其希望企业人重塑道德,不如加强法制严惩。企业敢无视消费者身体的健康,生产和销售大量危害健康的问题食品,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惩处力度不够。在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只有三鹿一家公司付出了破产的代价,其他大部分企业在发生食品事故之后,依旧正常运营,生意也照样红火,企业负责人依旧在位并享受着经济收益,承担责任的只是一群虾兵蟹将。总之,无代价或低成本会继续吸引企业去生产、加工问题食品。所以,要杜绝不安全食品,必须加强法律惩罚力度。
(五)提高检验能力,完善监督体系
贵州贵阳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孙诚谊代表发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是通过媒体曝光和老百姓检举才被揭发出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问题较少。他认为应当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一个权威的公开的信息渠道,是我们主动预防问题的关键。”
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为了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2011年,被称为“食品安全天气预报员”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该中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专门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心研究员严卫星委员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事件频发。在食品安全领域,风险评估交流相对薄弱。应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全面掌握和分析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污染趋势,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还百姓一个“放心餐桌”,化解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虑。
三、防止祸从口入,以绿色食品为消费主流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问题后,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无污染、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绿色食品逐渐成为消费主流。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
(一)食品企业应走绿色营销的道路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营销策略。然而我国食品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绿色食品在价格上偏高,进入国外市场受到“绿色贸易壁垒”,食品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因此,开展系统的食品产业绿色营销发展研究,探索推动食品产业绿色营销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对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树立和加强绿色营销观念
我国食品企业要树立和加强绿色营销观念,将绿色营销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源头,即一体化组织模式中的农户生产开始,对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定价、宣传、服务、销售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绿化。而且还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培养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使职工充分认识绿色营销的重要性。
2.调整产品结构
我国食品企业要从生产传统的食品向生产绿色食品转型,除了要开发绿色食品这一核心产品外,还要关注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来实现资源的高效融合。如我国乳业巨头伊利集团打造的“绿色产业链”
3.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
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十倍。而绿色食品价格瓶颈的形成并不在于其高利润,主要基于其成本因素。首先,企业应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与价格,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心理定价等定价技巧,制定出消费者和企业均满意的价格。其次,食品企业可以实行营销成本的全程控制,从绿色食品原料价格、运输、储藏、流通和网点布局等各个环节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努力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
(二)政府应该大力提倡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政府行为是绿色营销的催化剂,起着外部引导和监控的作用,在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最终仍然依赖政府的培养和教育。政府要加大教育、宣传、引导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时尚。促使企业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实施绿色营销。
有效的食品行业绿色营销法规能够促进企业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开展绿色营销。法律的强制性能够使企业有效地开展绿色营销。所以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行业绿色营销法规。此外还要改善市场环境,加大政策和人才扶持力度,并积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在协助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上多下功夫。
(三)如何挑选绿色食品
我国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绿色食品已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但绿色食品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2003年1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对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认证过程。
再加上一些商家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首先会误导消费者,如果它本身的价格等于或低于其他没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消费者肯定会选择有标志的产品,物非所值,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如果产品没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就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为此,有关专家介绍,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时要做到“五看”。
1.看级标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绿色食品定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级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而AA级则禁止使用。A级和AA级同属绿色食品,除这两个级别的标识外,其他均为冒牌货。
2.看标志
绿色食品的标志和标袋上印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
3.看标志上标准字体的颜色
A级绿色食品的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防伪标签底色也是绿色,标志编号以单数结尾;AA级使用的绿色标志与标准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防伪标签底色为蓝色,标志编号的结尾是双数。
4.看防伪标志
绿色食品都有防伪标志,在荧光下能显现该产品的标准文号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的签名。若没有该标志便可能为假冒伪劣产品。
5.看标签
除上述绿色食品标志外,绿色食品的标签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如食品名称、厂名、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检验绿色食品标志是否有效,除了看标志自身是否在有效期,还可以进入绿色食品网查询标志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