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几年来,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新教材突出学具操作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操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智力,又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同步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弄懂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如在一年级下册中,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用捆、解小棒的方法讲解例3: 42-28的计算过程。首先,我们准备好4捆小棒,每捆10根,表示有4个十,另有2根,表示有2个一,让每个学生都看清被减数是42,让学生用小棒在课桌上仿照摆出之后,再问:要从4捆零2根里拿走2捆零8根,怎么拿?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拿,迫使学生设法去解决,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做准备。之后让学生充分讨论之后运用学具操作,使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找出办法,最后教师总结演示,在演示时,特别重视退1当“10”既解散一捆小棒,使一个十变成10个一的过程,让每个学生也要用小棒学具完成以上操作,操作后让学生回忆操作过程,口述操作过程,并结合学生试算例4,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概括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教学通过计算演示既全体学生动手操作,深化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的理解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算理,学习了方法,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 动手操作中理解操作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数学内容中有关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及常见的几何图形等都是基本的概念。而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所学的知识有限,生活经验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主要依赖于形象材料,尤其是起始概念,就更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教学中,把这些抽象性的概念放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之中,设计一系列操作活动,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时,刚入学的小学生,虽然对自然数有过接触,但这些认识是很不完善的。数概念较为模糊,特别是对计数单位没有明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首先,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问:这11根小棒怎样摆就使你一眼就看出11根?通过操作演示得出:“5个一堆,5个一堆,最后一个一堆”。摆法是最好的,然后让学生把10根捆成一捆,再强调指出,一捆就是一个十,一个十是十个一组成的,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2,13至20,又捆成一捆,这时说明2捆表示2个十,就是20,最后要求学生摆出15根、18根,并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先摆多少,再摆多少,合起来就是多少,教师进一步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根小棒就表示一个一,之后让学生拿出12、16根小棒,问:分别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最后在计算器上认识数位和记数的方法,这样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就会更好,更深刻。
简单几何概念的数学更能体现出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如在数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课前准备好一些长方形实物,如长方形纸、硬纸板等,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指出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长方形图形来,接着,通过让学生数一数几条边,有几条边“长“,有几条边”短“,动手折一折,对边怎么样,等一系列操作才感知长方形的特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思维。
三、 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注意思维的敏捷与灵活。教学中的操作不仅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有关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同时也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6的组成,教材要求学生把6个正方形分成两堆,并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学生会摆出这样的几种情况:①按数大小排(1和5,2和4,3和3......)②是一对一对排,并按大小排序(5和1,1和5,4和2,2和4......)③是一对为一组,但没有大小顺序排列(2和4,4和2,5和1,1和5......)④是任意分成两堆(1和5,4和2......)这时教师在分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说①②种好,容易分,容易想,③④种不好,容易遗漏。这样教学,使把操作与思维的条理性、有序性联系起来,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总之,加强学具操作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学习方法,只要我们能合理地运用,就可以充分发挥操作学具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