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服装厂设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分组的教学改革,并通过对实际教学改革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阐述了正确实施分组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服装厂设计;教学改革;分组教学;问题;实施
《服装厂设计》是服装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现代服装工业化生产的流程,掌握有关服装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从而解决有关服装厂新建、改建、扩建等问题。由于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才能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服装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教学,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的教学效率较高,且易于管理,便于操作,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首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完全“驾驭”的被动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缺乏体验、思考和选择,这种知行分离的教学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学的效果。其次,机械呆板的整齐划一性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忽视了人际互动,丧失了教学的集体性,不利于发挥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老师成了一个辛苦工作的“搬运工”, 而知识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因此,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服装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教师的传授不应是从书本上力图准确无误的搬运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知识建构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教学设计可采用 “项目分组”的教学模式,以“驱动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便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助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项目分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项目分组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过程,实现学习上的互补。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父母都依顺他们的意见,因而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团队精神。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讨论也频频变成了脸红耳赤地争吵。当然其中也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可是却找不准讨论的切入点,不知怎样与同学进行合作讨论,缺乏合作的技巧。
另外,对于有些内容较深的章节,由于学生对知识背景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无法深入讨论,因此缺少参与讨论的愿望,往往出现冷场的局面。
除此以外,在分组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人滔滔不绝,而有的人呆若木鸡;有的小组讨论激烈,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的被激发,而有的小组各自为政,或聊天或沉默,无法进行小组合作,最终使得小组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等等。
因此,针对分组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作者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在《服装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不断实践、总结,认真探讨了本课程中分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正确实施项目分组教学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前文中阐述的在实践教学中因为分组不当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作者认为学习小组的划分必须依据学生的特性,包括性别、性格、学业水平、能力差异等,应互补搭配进行分组。也就是说,不同特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助于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小组应是由具有不同特性的成员共同构成。当然,考虑到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还应在此基础上总体协调把握,应保证每个小组之间总体特性相似,以便缩小差别。
在《服装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作者按照上述原则,具体采用的是两步式分组的方法。
第一步是初步分组,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第二步是教师调整,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每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男女生平衡,且每组配置一名成绩好、工作负责、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学习活动,从而做到组内不同、组间相似。
除此以外,进行科学分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小组人数的设置应合理。如果人数太少,就不能进行充分讨论,难以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如果人数太多,又不能保证人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使分组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个人表演。通过实践验证,一般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
(二)组内进行合理分工
在小组活动时,应根据任务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角色,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杜绝优等生当主角,中、下等生当配角的现象,同时也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
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小组设立了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四种角色。组长是从小组中选择出的一名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担当,担负联络教师,召集、督促、检查、协调小组成员等职责。而记录员一般负责记录,汇报员代表本组汇报,其他监督人员要多动手操作、出点子想办法,并负责监督工作。
在每次分组学习时,每个人都会被分配给具体的合作角色,明确相对侧重的具体任务。当然,分配角色可以依据每个人的个性擅长来进行,不过,为了拓宽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各种新奇的方法,让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在本课程的实践中,小组的角色分工,除了组长以外,一般是由组员轮流担任各种角色。当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他们就会重新充满参与讨论的热情。
(三)合理选择小组学习的时机
宁缺勿滥,宁短勿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掌握不好,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分组学习就收不到实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环境资源、实际情境等具体因素,适时适当适量开展分组学习,要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机。
一般来说,对容易的学习内容,没必要组织分组学习,否则为了分组而分组,就会失去其意义。通常应把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分组学习的内容,使分组做到经济高效。当然在遇到内容较难的任务时,也应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比如在“服装厂总平面布置”的教学中,作者就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模式。由于总平面布置图的绘制需要分析明确很多相关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教学中是首先通过对一张服装厂总平面布置图的观察与分析来引导学生应如何一步一步地完成图纸的内容,比如首先要知道需要设置哪些类型的功能建筑,其次要知道这些建筑需要多少面积,然后还要了解各建筑的布局有哪些要求等等。也就是说,针对这种相对复杂的任务,应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以便保证学生能够有能力且积极地去完成分组学习的任务。
还有当学生无法个人完成任务,或个人解决问题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正常的学生动手表现机会不足时,可以倾向考虑采用分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产品方案设计”这个内容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工作量会太大。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会采取分组教学的模式,教师会首先简单分析一下产品方案的内容——产品品种、规格和各规格的产量比例,帮助学生明确这个任务到底是要做什么事情。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要设计完成这些内容,应该做哪些事情,比如包括要明确服装产品的种类、要进行实际调研分析目标市场供应与需求的特点、要分析建厂地区的资源优势、要分析建厂规模及技术水平状况等等。并且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将这些任务具体分配到个人,大家分工合作完成工作。
(四)教师积极参与,科学评价
分组学习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分组学习时,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并注意巡查,收集信息,掌握情况,及时指导、点拨,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同时,还要根据合作内容和进展及时调控。此外,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身上显示出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学习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学习的方法,从而学到知识。
另外,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给每个同学一个更为客观、科学的评价。在本课程的实践中,作者将学生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小组成绩,针对每个小组提交的作业,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成绩得分;二是个人成绩,包括组员互评分数和教师进行个体测验的考核成绩。通过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了分组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
四、总结
本次研究是基于对《服装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对项目分组所出现若干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及不断地实践,总结了该教学模式的正确实施策略。“项目分组”教学模式的改革给《服装厂设计》的课堂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有效激发,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的气氛也更为活跃,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不过这一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2012质量工程教研项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服装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李闫莉,徐旭辉. 优化分组学习效果的实践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7-110
[2] 冯娜,韩倩. 任务型教学和学生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90-91
[3] 郑臻. 课堂分组学习之现象[J]. 科教文汇,2007(4):42
[4] 薛国平. 浅议“分组学习” [J]. 价值工程,2011(13):200-201
作者简介:孙莉(1980—),女,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