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2013-04-29 04:37:51任月敏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7期
关键词:尾气科学探究

任月敏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要从“文化传播者”、“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者”、“学生人生引路人”,转换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规范者”;要研究如何拓宽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创造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最优化是以建构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的展开教学。

【关 键 词】科学课;课堂;教学;探究;优化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好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课的乐趣?本文做如下控求。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探究

富有挑战性、启迪性、鼓励性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趣味横生的新课导入,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如教授《大气压》一课时,当老师提着满满一篮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各种各样的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心里一定会想“好啊,今天又要做什么实验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上来。这时老师先用一只杯子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片盖上后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顿时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他们各抒己见,有些学生还为自己的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当老师按住纸片,把杯子迅速倒过来,并放开手时,大家都呆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吗?”这时

老师把杯子稍稍倾斜一下,水仍不流出来,学生惊呆了。通过这一实验,就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已感到以前学过的知识不够用了,渴望新的探究,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

二、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探究

有位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要启发学生能够提出深刻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如对“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孩子理解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美国;中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当今问题,因为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答案,他们从来没有发现问题的习惯,没在老师面前说过“不”。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大气压》一课中,当讲到“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时,随即有学生提出:“大气压真的有如此之大吗?”、“我们人为什么没有被压扁呢?”等等问题,我微笑地表扬了这些同学的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并给予悉心的解答,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三、创造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

创新都源于问题,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性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往往老师讲的是得到蓝色碳酸铜溶液,但是学生自己在配制过程中,往往伴有绿色,这一现象与事先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以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溶液为什么呈绿色?

问题2、在配制过程中应如何避免?

此时的学生想到是否含有杂质,除去杂质等,如何避免,学生会想到加水、加酸等。这样通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演示和小结,得出加入少量硫酸就可避免的结论。这样,既优化了演示过程,又强化了学生对试剂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意识。

四、重视操作实践,促进应用探究

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操作实践,着力深挖教材的实验潜力,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的实验,拓宽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CO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研究CO还原Cu0的实验。教材中未写出实验步骤,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CO还原Cu0这一实验?学生会联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通入纯净的CO,加热,停止加热,停止通入CO。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设疑:用CO还原Cu0与H2还原Cu0的实验步骤是否完全相同?在此启发下,学生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CO有毒,尾气要处理。于是,在上述的步骤中会添上“尾气处理”。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设疑:如何处理CO

尾气?学生在经过上述探究活动后,气氛会十分活跃,学生经过思考一般会想到:①将CO收集起来;②CO有可燃性,将尾气点燃。教师适时启发:尾气燃烧要释放热能,是否可以利用?此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发言后,师生共同探讨出最佳方案:即将尾气导管出口指向为Cu0加热的酒精灯火焰,这样既充分节约了能源,又避免了大气污染。通过教学初步使学生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优化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课课堂上积极引导探究,优化课堂,是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l.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邵宗杰.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M].

猜你喜欢
尾气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探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0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科学
科学拔牙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变频技术在尾气压缩机上的应用
压缩机技术(2014年3期)2014-02-28 2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