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2013-04-29 04:37:51梁永宝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7期
关键词:审美美育语文教学

梁永宝

【摘要】: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新课程标准下,《全日制教科书(必修课)语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美、体验了社会美、享受了艺术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说:“美育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一个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行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语文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

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优美、更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比如说《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句式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居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国风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雪”不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怀抱中。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少年,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你会加深一份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

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则成为语文教材中社会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材料归类整理,相互传阅;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结构美、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洞悉作者的生平思想;挖掘作者的写作匠心. 讲课时要“出得来”,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要紧扣教材特点,深切“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要启发学生沿着作者思路的轨迹,深入剖析“语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深刻领悟“作者的旨趣”,使课文无声的铅字,变为有声、有形、令人可听可见的动情语言,生动地展现文章思想感情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审美美育语文教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