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娥
小学低段学生因为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让他们在40分钟的音乐课堂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尽可能从儿童平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音乐游戏在实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课堂的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感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赞可夫曾说:“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象。音乐活动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学生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学生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一、歌曲教学中巧用游戏法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有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由于小学生好玩、好动,游戏便成为他们的最爱,因此,不难看出游戏是唱游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也体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突出的实践性特征。
1、 歌曲中的角色扮演游戏
在新授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需要学生进入歌曲情境,了解歌词,我进行这样的设计:
师:歌曲中除了小乌鸦还有谁呢?
学生:妈妈......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我扮演妈妈,谁愿扮演小乌鸦,我们共同把歌词表演一下呢?
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要求与教师和表演……
教师与一生边朗读边表演歌词(师生合作表演)……
此刻孩子们很兴奋,教师适时激情。
师:当妈妈亲你的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学生:高兴、甜甜的、很美……
师:好!我们再来欣赏歌曲,看一看,谁最美!
2、 歌曲中的创编歌词游戏
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学生在情景中扮演角色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我又轻声地问:那还可以把小青蛙改成什么动物呀?
小朋友们兴奋地说:有小鸡、小狗、小猫……
师:那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编一编歌曲好吗?
于是,学生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而且模拟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和姿势,最后我把相同的归类一组来进行表演,当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而且唱得非常棒。
3、歌曲中的故事情境游戏
对于低段上音乐课,有时孩子们会学唱的很兴奋,而且爱急于表现,一边律动,一边演唱。他们已不再关注歌曲的节奏,甚至忘记了歌唱的声音,又出现近似沸腾的场面……
例如《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唱到“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时,小朋友都乱了节奏,不知道要唱几个跳跳,几个呱呱了,这时,我马上讲了一个小青蛙找家的音乐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主动性,将学生引入歌曲的故事情境:几只小青蛙在田野里捉害虫,他们消灭了很多害虫,今天的收获真大啊!天要黑了,赶快回家吧!(唱到:几只小青蛙,呱!要呀要回家,呱!)恩?小青蛙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它左看看(跳跳,呱呱!),右看看(跳跳,呱呱),啊,小青蛙找到回家的路啦!于是,它加快了脚步(“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并回到座位上,坐端正。
二、 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中巧用游戏法
1、音符教学
(1)找朋友游戏。 识谱是儿童学习音乐最困难的事。如何能让枯燥的视谱变的生动有趣呢?应利用他们爱玩好动,争强好胜,对游戏兴趣大的特点,看着歌名,我想到了“小音符找朋友”这个活动。将写着音符的头饰戴在一些小朋友的头上,让他们围成圈,然后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但必须准确的唱出朋友头饰上的音符。这样的几个回合,学生们已经能够很准确的唱出那些音符,再回到课本上完整的乐谱,就显得容易多了。
(2)编儿歌游戏。用儿歌形式教学生形象记忆。这种语言形象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低年级最乐于接受,效果明显。根据这一特点,把枯燥无味的音符教学,编成儿歌。
2、节奏教学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好比是骨骼。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语言节奏,动作节奏的训练。在练习时,把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穿插起来,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乏味之弊端,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在教节奏时,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四分音符、比作爸爸走路,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老师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节奏。边拍边讲“走呕,走呕”。老师:“小红的爸爸是年轻的解放军,你们看,他走路多精神啊!”学生“××”,边拍边讲“走、走”。师:“瞧,小红高兴地放学回家了!”朋友就拍打“跑”节奏。这种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使三种节奏合在一起很快地掌握了。为今后学习多声部合唱打下了一定基础。
3、各种记号教学
比如: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换口气。(呼吸记号) 延长记号:眉毛弯又长,眼睛圆又亮,你要碰到它,声音唱得长。 反复记号:四条竖线分两边,两边各有两个点,如在歌中来相见,我要重复唱两遍。
三、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1)演一演——角色扮演——“小演员”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做“我是小演员”),在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根据音乐的情景分角色,扮演音乐形象,是孩子们较为喜欢的一种,让孩子们根据歌曲内容模仿和创造音乐形象。
如在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春天到了大自然各种声音的变化,进一步感受音乐,使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了角色,就设计了春风、春雨、春雷、春水等角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是不用说了,让学生在边表演中自然地学会了歌曲。
课上进行的小小音乐会,从节目到主持到演的节目全由学生自己担任,学生除了表演学过的歌曲演唱外,还把自己已拿手的或从电视里、广播里看到的、听到的节目编出来,争先恐后地表演给大家看。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没有任何负担,寓学习于活动之中。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去表演、去创作、去探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愿望。
(2)画一画——想象模仿——“小画家”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做“我是小画家”)一种颜色能表达一种情绪,一首歌曲更是一种心情了。轻学生为音乐选择颜色或者图画,就能指导一种理解方式。
例如《新春乐》一课,先让学生完整的体会乐曲的情绪,然后提问:“你准备用什么色彩来表达乐曲表现的场景呢?你会画一张画来表达吗?”学生兴趣很高,很有信心的开始了再创作,把音乐更具体化、鲜明化了。
(3)填一填——歌词创编——“词作家”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做“我是小小词作家”)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可以让学生的演唱大大提高,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在教唱《新年好》一课,除了学会歌曲外,我引导学生创编歌词,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作思维。改编歌词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增强学生信心,发展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4)编一编——创编舞蹈——“舞蹈家”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做“我是小小舞蹈家”)边唱边表演是低年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他们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词通俗易懂,并容易用动作表现的话,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表达。
在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些课时,教材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律动,如拍手练习,但歌词是易用动作来表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学生对自己想出的动作表现得特别有感情,因此也练习的很认真。歌曲配动作,是教师对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从自然中得到创造的源泉。
(5)拍一拍——节奏练习——“指挥家”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做“我是小小指挥家”)
a、以生活中的声音学节奏。如让学生模仿钟表的声响:“滴嗒、滴嗒”,就是×× ××|×× ××|的节奏型;
b、以大自然的声音悟节奏。如在《声音的长短》这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律动分别模仿小鸡说话“叽叽 叽叽”、小鸭说话“嘎 嘎”、老牛说话“哞—哞—”,初步感受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的时值。
C、以活动表现的节奏。如游戏《走走跑跑》,首先,教师用琴声连续敲出由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X X X X X X X X)和连续的由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XX XX XX XX XX XX XX XX),让学生创编走和跑的表情动作,如半蹲走、弯腰俯身走,直立跑,小兔跑等等。
(6)说一说——创编故事——“故事王”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故事大王就是我”)作曲家是根据故事来创作乐曲的,作为小学生,有能力对自己所熟悉的音乐编小故事。
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在老师简单的小故事后面,又发挥想象自己编一个小故事,让情节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多样,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伴着乐曲来叙述故事。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吃惊。
(7)听一听——提升听觉——“音乐家”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我是小小音乐家”)康拉德?朗格是德国艺术理论家,他认为“从个体发生德角度看,听觉游戏是音乐的先导。”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各种乐器的时候,老师可模仿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或者用肢体动作来表演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让小朋友来猜各种乐器的名称;在上有关动物的音乐课时,可以用动作来模仿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其它同学来猜,这样既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赛一赛——竞赛参与——“当擂主”
(在课堂中我把这一环节叫“我是小小擂主王”)设立竞赛活动,通过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打花巴掌》歌曲时,我让学生玩了一个游戏——“拍手接龙”。让学生比赛,做拍手动作,把这个拍手表现完整,做完之后回头看下个同学,接下来的同学做其它的拍手动作,动作不能重复,看看最后停在谁那里,谁就输了。在玩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打花巴掌》。在游戏结束时,学生都已经会唱这首歌曲,而且还能自己编出新的动作了。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音乐活动是最易被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对完善儿童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针对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引导小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周围世界时,有机渗透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美的熏陶。因为音乐游戏贯穿了各种教育,互相渗透。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发展。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音乐游戏,使学生情绪稳定、情感丰富,个个活泼开朗,还培养了小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