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兵
【摘要】正确选择教材,通过实验教学媒体,采取教与学评价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重视解剖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解剖学 实验教学 能力 培养
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有其独特性:其教学效果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实验教学及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明确学习目的,因材施教
(一)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不了解人体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位置,便无从学习病理学内容及器官疾病。在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医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掌握人体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为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准教材办出特色。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课程教材人体解剖学(第五版),因其内容繁多,实验教学中学生查阅较困难,由本室编制的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供学生在实验课上学习查阅,另附有一套人体解剖学作业,有各章节课实验标本简图,供学生每节课后填写结构,以加深记忆。实验教学模式以小班课20-30人分四组实习为宜。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尊重科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验,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奉献的精神。
二、设计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式、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等方式,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兴趣,想象力,灵活性,创造性的氛围。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挂图和实习指导进行观察学习,重要的骨性标志,让学生在活体上摸认并与临床应用联系,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加深记忆。在神经系统一章介绍内囊时;可先以质疑方式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内囊损伤会出现三偏综合症”,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它具有其他教具无法比拟的优点,能从不同方位,不同层面观察器官的形态结构,传播的教学信息逼真具体,通过多渠道,大流量的信息流,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共同活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共同发展。
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接触尸体和标本,“百闻不如一见”是形态学课程学习的真实写照。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所巩固,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为临床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强调在观察标本的同时要爱惜标本。这不仅是对医学教育作贡献的死者的尊重。向学生介绍尸体标本用药水处理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尸体标本不脏,只是有甲醛的气味,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害伯、不愿接触尸体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索人体的奥妙中去。
(二)实验课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为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践。视器的实验课,教师可事先准备完整的牛眼球,把学生分为6-8组不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眼球从不同的切面剖开,全方位观察眼球壁结构及内容物。对于一些较重要的结构,如臂丛的重要分支,教师可适当进行示教。
(三)学生反馈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策略的意见和建议。随机选择我校2010级130名学生,在解剖学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采用精心设计的30项103条问卷项目,主要包括:(1)思想道德品质,(2)人文心理素质(3)课堂学习素质能力等3个方面.调查结果:(1)对人体解剖学在基础医学课程中重要性的认识;认为重要81.5%,较重要18.1%,不重要0.3%。(2)学习人体解剖学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65.8%,无方法29.7%,无兴趣2.3%,怕味怕脏22%。(3)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态度:早来晚走96%,迟到早退3.8%旷课0.2%。(4)对实验室标本、模型、挂图的利用:充分利用75%,爱护24.2%,利用不好0.8%。(5)课前课后预习:经常67.4%,偶尔31.4%从不1.2%。(6)阅读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认真78%,马虎粗心21%,不读不看10%。(7)观察标本和动手能力:积极主动75%,而动手22.8%,不动手只看1.5%,不看不动手0.7%(8)学习解剖学采用的方法:列表法11.7%,绘图法13.3%,口诀法5.5%,综合法50.5%,无方法19%。(9)在课堂期间提出问题:主动33.9%,一般53.4%,不敢9.0%,无问题3.7%。(10)在课堂教学回答问题、讨论发言:积极主动19.4%,愿意发言29.5%,老师提问发言49.5%,从不发言1.6%。(11)参加第二课堂、听讲座:积极参加39.6%,愿意参加54.7%,不参加5.7%。(12)对课堂老师讲授内容:多讲解17.4%,多引导65.9%,少讲多辅导16.7%。
(四)教学测验通过作业和课前小测试,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判断学生接受信息的理论指标,增加教与学双向沟通。
(五)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每周将实验技术人员准备标本的情况逐一记录在册,促进实验标本,准备按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教师有测评表,期中或期末测评一次,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促进教改工作。技术人员对每节课后实验标本损坏及丢失情况也有一个对教师的测评表,及实验室卫生状况、仪器设备的完好情况,“教、技、学”三位一体相互监督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增强了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爱惜标本、爱护公物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爱护标本模型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延长了教学标本,模型的使用寿命。降低实验消耗,节约了教学经费。是解剖学实验教学管理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有秋.强化管理,改革创新,将解剖实验室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3):109-110
[2]任同明.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构建教,技,学三位一体监督评价机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3):114
[3]郑军剑.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2;(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