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
坐落于北京古老的天坛东北角围墙外东侧的法华寺街西段路北91号大院,是迄今具有90余年历史的老北京电车修理厂旧址。全厂占地面积50多亩,约合3万多平方米。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军阀混战时期,当时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与中法实业银行签订了《北京电车合同》,1921年6月30日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即最早的被称为官商合办共同兴建的老北京电车公司。当时公司共有4处生产经营场地,而现今的法华寺老电车厂旧址,则是多年保留下来的仅存的重要宝地。这个老厂也是当今北京老城区内十分罕见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工业企业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发展,这个老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上级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将这个多年老厂迁址并厂、摘掉厂牌、停产关闭,厂址另作他用。从此,这个多年的老电车厂就在这条老街上逐渐消失了。而在人们心中,尤其是曾在这个厂工作多年的老职工却永远不会忘掉,所以现在许多人仍习惯性地将这老厂旧址称为法华寺老电车厂。
1949年北京刚解放不久,法华寺老电车厂的南厂房突然火光冲天,顿时厂房内有轨电车被烧毁了许多辆,经多方抢救,才将火势扑灭。后经调查得知,是国民党政权撤退时潜伏下来的特务进行破坏而点燃的一把大火。许多年后,南厂房的房顶上仍残留着一片黑乎乎的烟熏火燎的旧痕。
老一代电车工人的艰难岁月
本人在北京电车公司从事企业管理工作长达40年,其中有24年就是在这个老厂度过的。退休后经常到这个老厂对面的居民楼看望老同事,有时也到老厂内转一转。这个老厂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我可以说是历历在目,回忆起来感受颇深。
我们常说的电车厂老职工,一般是指1966年“文革”之前参加工作的,而我们所说的“老一代”电车工人,则是指1949年北京解放以前在北京电车公司工作的、现已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这一代老职工经历丰富、体会深刻,可以说是北京电车公司的宝贵财富。解放前,他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在老电车厂内这座又高又大、四面透风、冬天寒冷、夏天进水的老旧厂房里,他们当过有轨电车时代的保养工、修理工,半蹲半站地在灯光昏暗、有一米深的狭窄地沟里,对每天晚上回厂的有轨电车进行检查、保养和修理。他们这种紧张忙碌又环境极其恶劣的工作,工资收入并不高,生活贫困。1953年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当年的电车保养工刘师傅,站在修车的地沟旁与我聊天,说起解放前老一代电车工人的苦难生活时,情不自禁眼闪泪花,让我感触很深。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代老电车工人如见天日,彻底翻身做了主人。有人被提拔了干部,有人当了劳模。解放前活跃在电车厂工人群众之中的地下共产党员,后来集中到了北京电车公司大院办公楼的离休干部党支部中。现在老人们回忆起那段岁月,感慨至深。
光彩熠熠的上世纪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军管会接管了老北京电车公司,这个多年的老电车厂也就成为北京一家较大的国营企业。工人当家作主,劳动热情很高,生产稳步上升。老厂多年以来只会修车不会造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关系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管理水平显著提高。1952?1957年,全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制造出数百辆新型有轨电车,及时交付运营使用,立即使北京电车容貌和运营线路焕然一新。从1954年生产由修转造,厂名也就由“电车修理厂”改为“电车修造厂”。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自1957年开始又停止生产有轨电车,进行试制逐步发展先进的无轨电车。从1958年起大批招募青年职工,生产逐步转向成批加工制造无轨电车电器总成及配件。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个老厂已经形成全国20个大中城市无轨电车配件生产供应中心,生产任务十分繁忙。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这个老厂又生产出一炉炉钢水,满足电车配件生产任务需求,并受到上级单位表扬。可以说,50年代是这个老电车厂光彩熠熠的鼎盛时期。
90余年老厂成博物馆
“文革”开始后,老电车厂也卷入其中。当时有人喊出“停产闹革命”的极“左”口号,随之管理无人负责、生产急剧下降,最严重时全厂一个月只修理了一辆无轨电车,全厂几乎处于完全停产状态。
改革开放后,老厂本着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成批制造新型无轨电车的生产任务,并大力开展副业,经营逐步好转。1992年上级决定将老厂关停并转,从此这座老电车厂结束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这座老厂旧址的资产所有权并未改变,由北京公交集团统一掌管和开发利用。
从1992?2012年这20年间,这座老厂旧址曾开发经营过水产批发、超市商场、商贸公司等非工业性经营单位,然而老厂内部结构和整体外貌没有太大变化。但从2012年起,旧址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各自主经营单位一律撤出,改成两大单位用地——原南厂房及前广场改为北京市公共电汽车博物馆;厂址内其余场地及建筑,改造成北京老厂区内规模较大的古玩文物艺术会展中心。
经装修改造后的旧址已经面貌皆非,厂南围墙西端去年建起一座又高又大、古香古色的牌楼,十分引人注目。牌楼右侧院墙是一组整体浮雕,逼真地刻画着老北京电车建造初期的线路图和当时的人物景象。
现在人们进入这座院落,如果不看墙壁上的浮雕和铭牌,谁也不会知道这就是90年前老北京电车厂的旧址。这就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也是人们的记忆。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