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城镇空间感知差异——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部城镇为例

2013-04-19 01:26:46赵渺希林韵莹
旅游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外地形容词城镇

赵渺希 邵 琳 林韵莹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3.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40)

1 引言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从区域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潜力(Short,2004),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地域营销提升城市形象以吸引投资者、居住者和旅游者变得日益重要(Kotler,et al.,1993;Short,2000),甚至出现了政府主导的城市管理模式(Urban Managerialism)让位于城市企业化模式(Urban Entrepreneurialism)的现象,而地方政府则成为各种综合势力的代理人(Harvey,1989)。在此背景下`,城市形象建设实质上是基于经济逻辑之上的,全球化成为泯灭本土个性、造成同质化的重要根源(Broudehoux,2004)。

需要指出的是,城镇空间的平庸化并不能掩盖城市内部建设情况的差异性。各地政府、资本对城市中心、景观性公共空间进行倾向性的经营,使得部分地方生活场所成为向旅游者、投资者表达城市形象的舞台,部分物质性的功能空间被开发为观光和旅游中心,城市被看做是娱乐机器(Lloyd,Clark,2001;赵玉宗,等,2006),与本地社区生活场所相对应,这类由商务、商业主导的旅游地、景观空间在众多城市中成为了地方的象征,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城市虚拟现实(Castells,2002)。对于全球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地城市景观差异,部分学者归结为旅游商业化、旅游城市化等现象(Mullins,1991;Russo,2002;保继刚,等,2004),并认为全球化促成了相对富裕和独立区域的出现,这种旅游绅士化的现象(Gotham,2005;赵玉宗,等,2006)正是全球化造成地方空间景观差异的结果,反过来,这种意象又成为影响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Hunt,1975)。

在全球化导致的空间极化影响下,不同社会群体的日常活动范围会有所差别,因而对城市空间的感知也会有所区别。按照Lynch(1960)的理论,城市意象本身是在与筛选过的感性材料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的结果,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体验将直接影响其对空间的感知(Haylla,et al.,2008)。因此,地方政府为提升竞争力而采取的选择性空间建设行为,会促成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空间感知差异。

在城镇空间感知的研究中,Lynch的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因简便有效而被广泛接受和沿用,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在具体的测度方法上,一种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李郇和许学强(1993)、顾朝林和宋国臣(2001)、冯健(2005)、崔育新和邱文明(2003)等的研究;一种是从旅游地意象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白凯(2009)、庄志民(2007,2008,2009)、张宏梅等(2006)的研究。另外,部分学者则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旅游地的空间意象评价,如蒋志杰等(2004),田逢军和沙润(2008)等人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在空间意象感知的测度方法中,Lynch的图示法难以定量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而SD量表则能相对简便地对空间感知的主观评价进行量化分析。SD法为语义差别法(Semantic Differential)的简称,是一种心理测定的方法,国内相关领域已有学者尝试运用SD法进行了空间环境的评价研究(庄惟敏,1996;王德,等,2009;王德,张昀,2011)。近几年,在旅游地理研究领域,如谢雪梅等(2010)、张宏梅等(2011)、赵安周等(2011);于苏建和袁书琪(2012)等人的量表调查实质上也是该方法在旅游地意象的具体应用。

目前,国外部分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游客、非游客的空间感知差异,例如Lutkenhaus(2011)以斯洛文尼亚的旅游地Ljubljana为研究对象,发现对目的地具有旅游体验的游客群体,其空间意象的评价明显地优于非游客组。国内研究仍然偏重于对不同空间实体之间的感知差异比较(王德,2009;王德,张昀2011;赵安周等,2011),而较少涉及不同社会群体对同一空间环境意象感知的心理差异,虽然有学者从性别(谢雪梅,等,2010)、地域文化(乌铁红,等,2010)等方面开展了对意象感知差异的研究,但是并没有从城镇空间的角度来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对旅游地的空间感知差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区域的游客和资本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而会在特定的地域性空间再集结,并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场所有所区别,因此,分析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两类群体的空间感知差异在方法和理论上是可行的。

为了验证旅游地空间感知与日常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通过语义差别来定量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城镇空间特征的心理感知。具体地,本文将致力于检视外来游客、本地居民两类社会群体对城镇空间感知的语境差异,并尝试分析导致这两类群体产生空间感知差异的原因。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案例城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该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即设立南海郡,区内有西樵山、桑基鱼塘、康有为故居等旅游资源。自1978年以来,随着沿海地区工业的发轫,南海西部西樵、丹灶、南庄等镇成为广佛大都市区的产业型城镇。2011年西樵镇西岸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的产业升级。

本次研究的南海西片城镇包括西樵、南庄、丹灶和九江4个镇,其中南庄在行政区划上已于2006年划归禅城区,但考虑到该镇经济构成特征和建成区状况与南海毗连地段的相似性,仍然将其纳入研究范围。

2.2 问卷设计

研究采用语义差别法(简称SD法)进行城镇空间感知比较。SD分析法的具体操作需要选择与描述研究对象有关且词义相反的形容词对,本次研究结合Lutkenhaus(2011)、庄惟敏(1996)、王德和张昀(2011)等人的相关成果,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12个反映城镇空间特征的形容词对:旧-新、土气-洋气、朴实-华丽、乡村-都市、人工-自然、绿化少-绿化多、杂乱-整洁、传统-现代、危险-安全、规模小-规模大、色彩暗淡-色彩明快、冷清-热闹。

研究将量表分为5个等级,将上述形容词对按照从左到右的心理认知评价等级进行划分,分别赋值 -2、-1、0、1、2。

在预调研的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者对SD心理测定法的形式比较陌生,文化水平较低的受访者难以理解问卷内容。因此,调查采用由调查人员与受访者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并适当向受访者解说问卷内容。

2.3 问卷发放的过程

研究中用于语义差别法的问卷在4镇镇区以及西樵山风景旅游区发放,问卷发放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现场工作于2011年7月进行,第二次补充调研工作于2012年6月进行。调查人员共派出问卷642份,收回有效问卷512份。调查中,外地游客组中包含了来自邻近城镇的从事旅游、购物等消费性活动的部分民众,本地居民组则以其居住地是否在调查城镇为判别依据。以此作为筛选标准,再除去没有填写或填写错误的问卷后,得到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问卷共478份,用以进行心理感知对比,其中外地游客组有效问卷236份,本地居民组242份,两者数量接近、符合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组要求。

用SPSS进行Cochran检验,Alpha数值为0.762,说明问卷中量表测度项目(本研究即为12个形容词对)具有明显的内部一致性,数据可靠,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在语义差别分析中,对形容词对进行主因子分析实现语义的归纳,语义比较则采用t检验的方法,并以主因子分析的归纳结果作为形容词语义的类型判别依据。

3 城镇空间感知的语义分析

3.1 空间感知的形容词类型特征

首先将12个形容词对进行主因子分析。通过对478份问卷进行正交旋转主因子分析,KMO(0.820)和 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说明量表适合作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特征根大于l作为确定主因子的条件,得到2个主因子,累计解释方差45.166%,该值虽然不高,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形容词对进行归纳(见表1)。

以因子负荷0.5为阀值确定形容词对主因子的归属,可以将12对空间意象感知的形容词归纳为城乡空间差别因子、生态环境品质因子(见表1)。

表1 南海西部城镇空间意象感知的正交旋转因子分析

3.2 城市意象空间感知的总体特征

接着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形容词的赋值等级分析,分别考察各对形容词中每档评价出现的频次,分析受访者对南海西部城镇的空间感知。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受访者实际上在中间3档进行感知评价。按照感知评价等级的频次分布,受访者对南海区西部城镇的空间感知有较明显趋向的包括8项:旧-新(较新)、朴实-华丽(较朴实)、乡村-都市(较乡村)、人工-自然(较自然)、绿化少-多(绿化较多)、传统-现代(较传统)、色彩暗淡-明快(较明快)、冷清-热闹(较热闹),其余4项形容词评价得分的众数频次均不明显(见图1)。形容词对的评价得分反映了所有受访者对该区域城镇空间感知的总体情况。

图1 各形容词对的评价得分等级的频次分布

将有效问卷中各对形容词的评价等级进行平均值换算,以从总体上分析受访者对西部城镇的空间感知。通过图2、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总体上,人们对南海区西部城镇的印象为较新(0.065),较土气(-0.067),较朴实(-0.370),较乡村(-0.297),较自然(0.326),绿化较多(0.471),较整洁(0.008),较传统(-0.226),较安全(0.232),规模较大(0.006),色彩较明快(0.138),较热闹(0.408)。但所有评价得分的绝对值均低于1,说明受访者对南海区西部城镇的总体空间感知比较平庸。

图2 城镇空间感知形容词对评价的总体分布

表2 全部受访者形容词对的单样本t检验

由于平均值计算并不能从统计意义上说明空间感知的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以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显著度进行分析,测试值为假定中间值0(没有明显的感知偏好)。研究发现,双尾检验中,p值小于0.05(即在95%信心估计水平之上)的形容词有朴实、乡村、自然、绿化多、传统、安全、色彩明快、热闹(见表2),其余4项形容词的偏向并不突出。

总体上来看,受访者对研究区域总的感知特征不明显,结合主因子分析的聚类情况来看12对形容词的得分,生态环境品质(自然、绿化)的特征更为明显,而反映城乡空间差别因子的感知形容词的平均得分的绝对值都较低,说明全部受访者的南海西部城镇的空间感知并不突出。

3.3 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对空间感知的差异

在上述总体的城镇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不同群体空间感知的差异,即对外地游客、本地居民两类人群空间感知进行语义比较。

图3 空间感知形容词对评价得分均值的差异

利用SD图表进行两类社会群体心理意象的展示分析,可以发现,外地游客对城镇空间感知的评价比本地居民的评价更为理想,在平均值方面,12对形容词中外地游客组心理感知的平均得分全部高于本地居民组。

在反映城市空间精致化程度(土气-洋气、朴实-华丽、传统-现代)的形容词中,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意象差异并不大;但是在反映绿化格局、城镇色彩、规模尺度的形容词中,两类人群的感受却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在绿化少-绿化多、杂乱-整洁、人工-自然3个方面的感知差异最为突出(表3)。这反映了两类人群对镇区意象空间感知的语义差别特征,即对于城乡空间差别的感知并不突出,但外地游客尤其是从大都市来的游客对生态环境品质有着良好的感知意象。

表3 空间感知形容词评价得分均值的差异

同样的,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表4),继续比较两类群体空间感知差别的显著性。可以发现,F值即Levene F统计量中,12个变量中有7项p值大于0.05,可认为这7项形容词的心理感知测试方差齐性,其余5项为方差不齐;而在双尾检验中,p值小于0.05(即在95%信心估计水平之上)的形容词也有9对,结合F统计量,最终两类群体的语境差异在方差齐下具有统计意义的形容词对为7对,在方差不齐下具有统计意义的为2项,合计9项具有统计意义。这说明大多数的变量得分反映出两类群体对空间认知的语境差异。结合平均值的语义差异,可以判断,相对于外地来南海西部旅游城镇的民众而言,本地居住群体认为城镇空间呈现出明显的较旧、乡村、人工、绿化较少、杂乱、危险、规模小、色彩暗淡、冷清的特征(表3、表4),也就是说,本地居民认为南海西部城镇的建成环境品质不高,精致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总体而言,外地游客对城镇空间中生态环境品质的感知评价明显优于本地居民,在城乡差异的空间感知方面外地游客的评价也略优于本地居民。

表4 空间感知形容词的独立样本t检验

4 空间感知语境差异的原因

针对前述城镇空间感知的语义分析,选择现实场景进行因果探索。研究以西樵镇为例,分析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和其他区域的场景特征。在西樵镇,外地游客主要活动区域分布在西樵山、轻纺城以及官山城区的两条主要道路,这些地段是以商务、旅游为目的的外地游客经常接触的区域(见图4)。研究利用分区规划和名镇保护规划调研时的西樵现状照片,按照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和其他区域进行分组,然后从两组照片中分别随机抽取20张进行场景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照片的亮度、照片内6层以上建筑比例以及建筑年代、环境卫生情况、行人及车辆数、建筑场景亮度。

首先,研究对照片中的建筑图像斑块进行亮度分析,具体步骤是:先将随机抽样的两组总共40张照片导入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建筑物的要素分离获取照片场景中的建筑图像,在此基础上对斑块进行直方图亮度分析(表5)。在建筑图像的亮度分析过程中,两组场景的亮度平均值具有明显差距: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的建筑亮度平均值为106.00,其他区域的平均值是96.641,但是两组亮度差异没有通过t检验。经检查,本地居民组有1张亮度为奇异值(建筑亮度高于背景亮度)予以剔除,1张照片过分曝光则另选照片替换,由此获取具有统计意义的39张场景照片。重新比较分析场景建筑亮度可以发现,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的照片建筑图像直方图的亮度为108.923,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96.641。通过独立样本检验,游客高频活动区建筑图像的亮度具有统计意义,p值0.028<0.05,这与语义差别分析中外地游客比本地居民觉得城镇色彩更明快的结果有密切关联,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前述分析的效度(表6,表7)。

?

表6 照片场景建筑图像斑块亮度对比

表7 照片场景建筑图像斑块亮度对比的t检验

由于照片场景内容分析不涉及照片亮度的拍摄问题,仍采用第一次随机选出的20张照片进行场景内容的比较。照片的场景内容变化幅度较大,无法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研究仅计算两组的总和或总比重。

比较外地游客、本地居民两组照片的场景: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6层以上的建筑比例为37%,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约65%的建筑为2000年以后建设的,而其他区域则大部分为1980年代和1990年代左右建设的(表8)。

环境卫生方面,在两组照片中,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只有9堆垃圾,分布在其中的4张照片中;而其他区域则有32堆垃圾,分布在其中的7张照片中,出现的频率和数量都高于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对比SD法分析结果,外地游客认为西樵镇整洁的意象平均数比其他本地居民高,这与照片场景分析是一致的(表8)。

继续分析计两组照片中的人数和车辆数,可以发现,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的总人数为96人,车辆总数为214辆,而其他区域照片中的总人数为37人,车辆总数为57辆,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的人数与车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反映了外地游客所处环境的热闹景象(表8)。

表8 照片场景内容分析

总体上来看,因外地游客在西樵的活动场所多为景观性的商业地段或旅游区域,因此其空间感知的意象是局部的、不完整的,而本地居民在西樵镇居住、工作和游憩等,必然会体验大量不同环境品质的空间场景,因此对城镇的空间感知会更为完整,由此导致了两类社会群体空间感知的语义差别。

5 讨论与反思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以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进行城镇意象的感知比较,通过一系列的照片分析与SD法分析结果的校核,揭示出受访者游历场景与意象感知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研究中,Pizam(1978)指出,由于旅游设施的集中可能带来噪声、拥挤等负面影响,距离旅游地较近的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有着更为消极的态度;Gursoy等(2002)的研究则表明,当居民担心游客的增加会减少当地人使用休闲设施的机会时,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负面感知就较为明显。虽有学者提出了居民对旅游地感知的社区依附理论(Goudy,1990;Jurowski,等,1997),但不少研究成果(Um,Crompton,1987;McCool,Martin,1994;Gursoy,等,2002)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由本文的研究也可以引申出社区认同与空间感知评价的背离。本研究认为,居民相对于游客较为消极的城镇空间感知还与其实际的空间体验经历有关,这也是本文对Pizam、Gursoy等学者相关研究的补充和延伸。

进一步地,旅游型城镇的空间环境之所以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自然、人文等资源禀赋要素差异外,主要是建设行为所致: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突出,为尽可能吸引潜在的投资者、旅游者和居住者,地域营销和城市形象塑造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空间工具。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重点建设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是实现其地域营销目标的捷径。理论层面,增长机器理论的研究成果(Molotch,1976;Canan,Hennessy,1989;Green,et al.,1996;Martin,1999;Harrill,2004)对本研究结果也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在旅游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吸引外来资本、游客将工作重点和资金重点倾注于城市核心地段,对本地民众日常性的空间环境则习惯性地一笔带过,从物质环境的角度加大了城市空间的极化效应,并形成了旅游绅士化的现象(Gotham,2005;赵玉宗,等,2006),从而导致经历了不同景观环境的个体对城镇空间有着明显的感知差异。

毋庸置疑,旅游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议题,但相关部门也要认识到,选择性的城市建设行为固然可以通过形象工程的对外展示使得旅游地获得更多的外部发展资源,但同时也有可能剥夺了本地社区的发展机会。从旅游地规划的主体性来说,缺乏本地福祉、只有光鲜外衣的城镇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实体。

[1] Baloglu S.Image variations of Turkey by familiarity index:Inform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dimens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11,22:127-133.

[2] Broudehoux A.The Making and Selling of Post-Mao Beijing[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5-10.

[3] Canan P,Hennessy M.The growth machine tourism and the selling of culture[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89,32(2):227-243.

[4] 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M].Oxford:Blackwell.2002:50-76.

[5] Gotham K.Tourism gentrification:The case of New Orleans’vieux carre[J].Urban Studies,2005,42(7):1099-1121.

[6] Green G,Marcouiller D,Deller S,et al.Local dependency,land use attitud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isons between seasonal and permanent residents[J].Rural Sociology,1996,61(3):427-445.

[7] Gursoy D C,Jurowski C,Uysal M et al.Resident attitudes:A structuralmodeling appr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9-105.

[8] Harrill R.Residents’attitude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planning[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4,18(3):251-266.

[9] Harvey D.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J].Geografiska Annaler.B,1989,71:3-18.

[10] Hunt J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5,13(3):1-7.

[11] Kotler P,Rein I,Haider D.Marketing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Industry,and Tourism to Cities,States,and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3:1-13.

[12] Lloyd R,Clark T N.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A].K.F.Gotham(E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Urban Redevelopment[C].New York:Elsevier Press,2001:5-25.

[13] Lutkenhaus.Ljubljana’s images and experiences:Expectations,satisfaction and the origin of Ljubljana’s city image[Ol],2011:30-32.

[14] Lynch K.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1960:40-60.

[15] Martin B.The efficacy of growthmachine theory in explaining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Analysis,1999,(4):47-55.

[16] Molotch H.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82(2):309-332.

[17] 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18] Pizam A.Tourism’s impact: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4):8-12.

[19] Russo A P.The“Vicious Circle”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Tourism Research,2002,29(1):165-182.

[20] Short JR.Global Metropolitan:Globalizing Cities in a Capitalist World[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21-23.

[21] Goudy W J.Community attachment in rural region[J].Rural Sociology,1990(55):178-198.

[22] Jurowski C,Uysal M,Williams R D.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ost community resident reactions to tourism[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6(2):3-11.

[23] McCool SF,Martin ST.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2(3):29-34.

[24] Um S,Crompton JL.Measuring resident’s attachment levels in a host commun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27-29.

猜你喜欢
外地形容词城镇
出行安全
认识形容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形容词找家
儿童绘本(2017年6期)2017-04-21 23:20:41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借伞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