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芬
(《风清轩》书芬陶瓷艺术工作室,景德镇333000)
意境被称作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 “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评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理论的先祖是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思想,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清静”、“上善若水”、“天人合一”一直是艺术家山水画创作所追求的“意境”。我们的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这种意境理论是来源于中华名族的基本哲学,也就是《易经》中所提出的“气积”。在这一审美的思想基础上,再从自然山水中“悟道”,所体悟的“道”是能够创造出“萧条淡漠、荒寒简远”的山水画的最高意境的“道”。
中国山水画意境审美体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这里主要侧重于从历史的传统绘画来表述。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时期,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使得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形的限制,上升到表现自然生命的规律上来。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的《六法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强调“气韵”、“骨气”、“笔不周而意周”、“得意”等的主张,意境观念被正式提出,使得山水画在绘画理论方面进一步完善。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图真”、“搜妙创真”、“六要”等观点,进而使得山水画在绘画技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在意境审美上,元代山水画增加了“逸”的表现范畴,这成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的最高表现准则。在明清时代,山水画意境发展已经停滞,以元人达到的理想境界为目的,表现平静安逸的情感状态。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山水画传统意境审美体系建立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当代这些山水画家更加注重通过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情感、想象和欣赏者的联想共鸣、互相沟通。
没有意境的山水画不是画,仅仅就是一幅没有灵魂的地理图示。然而,任何灵魂都会有一个实体来依托,在山水画的创作表现中,这个灵魂依托的根本就是笔墨,而陶瓷绘画上的“笔墨”并非是传统国画中所说的笔墨,而是指陶瓷颜料及色釉。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可见笔墨是完成一幅山水画必备的重要因素,陶瓷釉上山水画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其将新彩艺术与粉彩艺术相结合,着重笔墨线条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传神,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笔墨技法在陶瓷釉上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幅好的陶瓷釉上山水画作品用笔是非常讲究的,要求用笔有起伏,起伏又有折、叠、顿、挫、婉转之势,即用笔要“活”,“活”才有“生气”。而用“墨”则要注意画面的层次,不能“墨”色不清,“墨”色要浓淡相宜,或以浓破淡,或以淡破浓,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韵律感、节奏感,使之浑然天成,要想画出苍茫的山气和浑厚的山体,就要通过“墨”的气骨来表现。色彩也是影响意境营造较为活跃的因素,“随类赋彩”是山水画设色的基本准则,山水画着色方法多样,用色应随机应变,才能画得有生气,有利于意境的营造。
构图,在中国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中国山水画讲究山水面面观,提倡一边走一边画,将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象放置在同一画面中,我们称之为散点透视。构图在意境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完美意境创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好的构图能够为意境创造摇旗呐喊,反之则不同。山水画创作构图必须对自然景物进行提炼剪裁、取舍,并通过想象、联想、立意、组合、概括,去粗取精,强化夸张,取得和谐。富有情趣意味的组合,在形似之外,还要精神兼备,主观意象和自然形态相结合,笔墨表现和色彩运用相交融,才能达到尽善尽美。在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阶段,画家别具匠心的构图能够完整地体现作者的意境要求,又加以变化改造而达到似与不似、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构图是体现山水画形式美的重要内容,注重灵活多样和画面的整体节奏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特定的意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釉上山水画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时代的影响下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山水画的主体审美思想并没有改变。西方绘画逐渐进入中国,并为大众所接受,现代陶瓷艺术家们有的将欧洲印象派表现手法融合在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中,有的以北宋山水为主,表现气势雄伟。总的来说,现代陶瓷釉上的山水画意境创造在近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艺术家们表现的意境以大气磅礴为代表,在画法上融合西方印象派绘画理念,使得山水画在意境创造上不断向前迈进。
传统山水画中的气韵是以笔墨营造的黑白节奏、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段创造出来的,而陶瓷釉上山水画则是可以形成不可预知的肌理效果、水墨相融效果及其这种相融效果所产生的多个层次的变化的肌理效果,这是艺术家们利用釉料的特性所创造出的整体、自然、和谐的生动气韵。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视觉形象就是肌理、层次和水墨相融所产生的质感,这些视觉形象使人恍惚间觉得似乎是来自于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关于当代陶瓷釉上山水画的艺术意境美的创造,可以说丰富了陶瓷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它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寻找到了新的结合点,使现代人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禅道的沉静。
意境历来被视为山水画的灵魂,先辈画家对意境理论认识的提高,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创作实践而得到的,自己对陶瓷釉上山水画意境的表现认识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方面经营构图是重中之重,一幅好的构图就是一个完整的意境表现;另一方面,笔墨技法是意境创造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构图造势的基础上,笔墨的运用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成败;最后,艺术家应提高自身的修养,真正的艺术大师既是理论家也是艺术家,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夏秋菡.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余明洲,刘茜华.论陶瓷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6).
[3]曹国华.浅论釉上陶瓷山水画的创作[J].景德镇陶瓷,2012(5):163.
[4]戴茜妩,何俊清.浅析陶瓷山水画的构图与意境表达[J].江苏陶瓷,2012(1):6-7.
[5]伍鑫甫.中国山水画的诞生[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