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情悠悠

2013-04-15 02:45:42刘德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孤帆写景友人

刘德福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送别诗一般是从眼前送别场景写起,然后转向别情的抒发。这既符合事情的发展过程,又符合写作学上的移情原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外界的物既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震撼,人的内心也怀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向外倾注。

此诗先写送别的地点,黄鹤楼,送别时间,三月,而且是充满烟花的三月,到达的地点是扬州。如此流畅的语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种表达很是别致,也许只有李白有如此的豪放胸襟和豁达的情怀。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繁华盛世的时代气息。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接下来,天才的李白信手拈来“孤帆”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孤帆”既是朋友的象征,又是作者自己孤寂心情的写照。“唯见”说明李白心中只有朋友,目送朋友的专注之态。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下,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相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驰神凝目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对老朋友的深情,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后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叫“以景结情”,这在送别诗中常常见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杨万里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的结尾“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是这种写法。“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凝望的场景,然而诗中有朋友之间笃厚的交情,有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有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

送友人出塞①

【清】吴伟业

(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

西风一哭断人肠。

劝君休望零支塞③,

木叶山头是故乡。

(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

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

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释】

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

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

③零支塞:友人出关必经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赏析】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后屈节事清,官国子监祭酒,不久,请假归。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其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其诗歌文词清丽,音节调谐,既微婉含蓄,又沉着痛快,构成吴伟业诗歌艺术特色。

身为明朝进士的吴伟业因在清朝做官而留下了变节的坏名声,辞官不久的他又要送老朋友去宁古塔流放,心中的悲伤无法用言语形容。也许,外表上是朋友因罪流放,而实际上在内心里,吴伟业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次的良心流放,此次辞官也许就是一个内心的救赎吧!如此理解,这两首诗就有了“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的意蕴。

第一首诗,从设想朋友流放之地的苦寒环境写起,“萧条万里霜”是景物衬托渲染,“西风一哭”是拟人手法,“断人肠”是夸张,三种修辞连用强化了悲凉氛围,表达了朋友流放之地的环境之恶劣,同时写出了作者的关切之情。第二首诗是从江南送别地点的景物写起,“长虹亭外草连天”,虽然是送别的实景,却有了作者的情感成分,也就是,江南之草也许没有连天之态,但是因为作者想到了朋友要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到那个苦寒的“黑水”,因而心中也就有了边塞衰草连天之态,这也实际上是对流放之地恶劣环境的联想。

“起承转合”是汉语诗歌和文章的一条通则,转和合,也是绝句写作的关键,这两首诗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这两首诗只停留在对流放之地或者送别之地场景的描摹和联想上,还产生不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第一首诗的高明之处,是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休望”。一般来说,离乡的人都要回望故乡,这符合常理,而“休望”这一违背常理的词语,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可能一去不返的哀慨和绝望,诗人的劝慰,正是把握了友人出塞流放的凄绝心态。不让离乡的人回望故乡,而且会把他乡的“木叶山头”当作了自己的故乡,这是一种多么凄绝的心境呀!第二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用黑水和江南对比,将江南最温情的“问渡船”的场景和塞北的酷烈“西风雪”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流放生活的牵挂和忧虑。

在前面两句“起承”的基础上,突然来了一个“转合”,就像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突然遇到了一个陡峭的山崖,于是,一条壮观的瀑布就形成了,而瀑布下面必然有一个深潭,这个深潭其实就是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那种凄苦难言的情感纠葛。

猜你喜欢
孤帆写景友人
孤帆的影
诗选刊(2023年7期)2023-07-21 04:00:37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致友人(组诗)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50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54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名作欣赏(2021年2期)2021-02-22 06:56:25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4
写景的妙招
学生天地(2020年11期)2020-08-25 09:15:40
《戏答友人》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40:18
《友人伤足有赠》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6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