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是指血液中糖,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糖主要是葡萄糖,且测定血糖的方法也主要是检测葡萄糖,所以一般认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80~120mg/100ml),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以氧化供能,特别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合成糖原能力极低,几乎没有糖原贮存,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妨碍脑等组织的能量代射,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血糖浓度虽有波动,但可保持相对恒定在4.4~6.7mmol/L范围内。这些神经、肝脏等组织和激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使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血糖的去路有:葡萄糖在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供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餐后肝、肌肉等组织可将葡萄糖合成糖原,糖原是糖的贮存形式;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基酸等;转变成其它糖及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糖醛酸等;当血糖浓度高于8.9mmol/L(160mg/100ml)时,则随尿排出,形成糖尿。正常人血糖虽然经肾小球滤过,但全部都被肾小管吸收,故尿中糖极微量,常规检查为阴性。只有在血糖浓度高于8.9mmol/L,即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尿糖检查才为阳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去医院体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害怕自己患上糖尿病,因此血糖高一点就以为自己患上糖尿病了。其实糖尿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标准,很多人容易陷入误区中。
很多人一查自己的血糖,发现比较高,就担心的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血糖升高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生理性升高,如情绪紧张、应激(如高热、严重外伤)及药物等,还可能是一些全身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等等。因此必须复查血糖及通过其他相关检查,排除相关疾病,才能做出诊断。
许多人去化验自己的尿糖,发现自己的尿糖是阳性的,就认为是糖尿病,其实这也是误解。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血糖在肾脏的排泄过程由血糖浓度、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和再吸收能力三个因素决定。首先,血糖高到一定程度(一般是血糖超过10mmol/L)时才会出现尿糖。其次,如果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降低,而对滤出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尚好时,血糖浓度虽高但无尿糖,医学上称之为“肾糖阈增高”,反之则为“肾糖阈降低”,即血糖浓度正常,尿糖却呈阳性。因此,对于肾脏“排糖”功能不正常的人,尿糖检查不能正确反应血糖浓度的真实情况,切不可依此来诊断糖尿病。
很多家长会认为小孩只会得1型糖尿病,究竟如何呢?我们来看,过去儿童大多数是患1型糖尿病,但现在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增多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及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
很多人会误认为,成人如果患糖尿病,也只能是2型的。当然,成人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但有一种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糖尿病,学名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简称为LADA,本质上属于1型糖尿病。但它起病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无需使用胰岛素,这点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点,非常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有些人会不注意,往往忽视了空腹血糖受损等的诊断。如果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称这段时期为糖尿病前期。它共分为三种类型:即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称为糖耐量受损(简称IGT);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简称IFG+IGT)。
许多人们会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不属于糖尿病。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却没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就不能排除糖尿病的诊断。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的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的血糖却较高,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避免漏诊。
上述方面都需要糖友有所察觉,在诊断自己是否患糖尿病时注意不要陷入误区。只有对病情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治疗中不会迷茫。还要提醒各位,在治疗时,最好能遵守医生的建议,不要擅作主张,影响治疗。
糖友经常接触的血糖监测指标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两者都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指标。但是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但也有明显的差异。葡萄糖和血红蛋白A缓慢不可逆转糖化,从而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是,在某种程度上,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然而,两者有明显差异,瞬时血糖水平在一天中一直波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人体内的波动范围很小。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舞台”的指标,其发生率与2至3个月的血糖浓度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过去的2到3个月的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综合反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