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京军
(国网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培养这些人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任务。钳工是一类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其基本操作技能有锯削、刮削、研磨、测量、锉削、螺纹加工、划线,以及刀具的刃磨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这些基本技能熟练地掌握。文章分析了钳工技能操作训练中锯削与锉削这两个关键工序,指出其中的技术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钳工训练操作教学过程中,锉削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课题。教师在进行锉削指导时,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技能形成特点,才能够确保学生锉削技能的提高。作为训练操作的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锉削练习之前,要详细的讲解相关的工艺知识,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尤其是锉削姿势的内容和两手用力的内容要详细讲解。教师必须先对锉削姿势进行动作示范,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要领的认识和掌握得到进一步的深刻强化。之后,再开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这也是教师发现并指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的一个个过程,并一一指出学生演示中的错误动作,同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防止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纵然如此,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技术问题:锉削两手在锉刀上的压力情况;锯割时选用不合理的锯条,锯削姿势、运动、压力和速度的不当;不能够准确的掌握起据方法。
关于锉削时的用力情况,还需负责操作训练的教师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是因为只有确保锉刀直线的平衡运动,锉出的平面才能够平直。因此,在锉削过程中,右手要岁锉刀的推动慢慢增大压力,而左手则是随着锉刀的推动而减小压力。用力平衡原理解释这个动作过程,就是将工件简化成支点,锉刀则为杠杆。随着锉刀的运动,支点两边的力臂长度出现了变化,然而要确保锉刀的平衡性,施加在锉刀上的压力则要随着其运动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锯削同样为钳工专业的重要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也是产品生产中的一项基础操作。为了使学生的锯割技术能够得到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锯削质量的好坏和选用的锯条是否合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在锯削环节中锯条的选择十分关键。锯条的粗细按照锯齿牙距大小可将其分为粗齿、中齿和细齿。在使用过程中,锯条粗细的选择是由被锯材料的薄厚和软硬程度决定的。对于较厚的、质软材料的锯削,选用的锯条应当为粗齿。这是由于粗齿锯条存在较大的容屑槽,在进行切面较大或软材料的锯削时,每锯一次会就会产生较多的切屑,采用较大的容屑槽才不会因堵塞对割据效果产生影响。对于较薄或较硬材料的切割,选择的锯条应当为细齿。这是由于在锯削过程中较硬的材料较难锯入,锯一次产生的切屑很少,容屑槽通常不会被堵塞。与此同时,细齿锯条有较多的齿数参加了切削工作,降低了各个齿承担的锯削量,锯削阻力小,易于切除材料,省力,且不易磨损锯齿。
姿势:锯削时要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伸直右腿,在进行锯削的往复运动中使右腿随之屈伸。初始阶段,前倾身体10°左右,尽可能将右肘收缩;在除1/3 行程时,前倾身体至15°,稍弯左膝;待锯至2/3 时,右肘向前将锯弓推进,受到反作用力影响身体自然退回15°;结束锯削形成后,身体和手恢复为原来姿势,并略提起锯弓退回原来位置。
压力:在锯削过程中,右手控制好压力和推力,锯弓的扶正由左手配合完成,不可使用过大的压力。切削形成是在推出手锯的过程中,需施加压力,而返回过程不切削,自然拉回。在工件将断时减小压力。
运动和速度。锯削运动可分为两种形式:上下摆式运动和直线运动。当工件要求工件地面平直时,则要采取直线运动。反之可以进行小幅度的上下摆运动,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双手的疲劳。通常锯削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0-40 次,硬材料在锯削时速度可适当减小,软材料的锯削可适当加快。
在锯削过程中,起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锯削的质量。选择正确的起锯方法对起锯质量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起锯方法可分为两种:近起锯和远起锯。通常情况下使用远起锯的效果较好。这是由于远起锯齿对材料的切入是逐步进行的,不易将锯齿卡住,且操作过程也十分方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采取何种起锯法,都必须将起锯角约为15°,过大的起锯角会导致锯弓不稳。采取近起锯角常常会使工件卡住锯齿,引起崩裂。过小的起锯角则很难切入材料,进而使工件表面出现拉毛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锯削效率和表面质量会产生影响。可见选择正确的起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钳工锯削技术操作中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训练操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了钳工锯削技术质量的提高。
[1]张文伟.谈如何提高学生钳工实习质量[J].科学大众.2011(10).
[2]郭传波.锯割“三环”训练法在钳工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3]王金芳.浅谈技工学校的钳工实习教学[J].职业.2008(29).
[4]陆文凯.简议中职生钳工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