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文化能力

2013-04-11 05:32:14刘国庚
河南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学能力文化

刘国庚

(新乡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7)

一、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文化成人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议论的“大学的危机”问题,在国内大学中也同样存在。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大学在多方面存在危机,譬如质量、道德、自治、大师等方面,但这些危机都只是浅层次的危机,真正深层次的、攸关大学兴衰存亡的危机,是大学文化能力式微导致的精神危机。基本的表现是大学目标的混乱、理想的黯淡、信念的迷茫、观念的落后、使命的弱化和形象的扭曲等[1]。因此,什么是大学文化能力,怎样去建设大学文化能力,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和西方的罗马,但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无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还是欧洲的现代意义的大学,首先都是作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它们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善的追求和创造,在于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尽管中国古代传统大学自身的发展很不健全,尽管欧洲中古大学的“世界精神”和“超国界性格”后因拉丁语的消亡和宗教的分裂而解体,但现代大学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与探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理念和性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使命仍在于:它是这样一个场所,在这里,培养了具备良好文化修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可以灵活处置新的实践问题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最终是为了促进个人以及社会的善的生活的全面实现而产生的[2]。换言之,大学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能够做到文化成人,并且,它所培育的“文化的人”或者“知识分子”,最终是以促进自身和社会善的生活为己任的。19世纪以前,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授学问,其目的主要是树立一种道德理想、人文关怀,强调大学在凝聚人心、维护正义与公平、弘扬道义等方面具有精神“范导”作用。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和阿尔道夫是大学革新的成功实践者和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他们认为,大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有创新文化的任务,即要从事“创造性的学问”。德国哲人耶士培认为,对于真正的大学,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是必不可少的。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要使学生精神上成人。他认为,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位,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交往。这就是纽曼强调的大学精神——博雅教育,为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思想家奥尔托加·加塞特提出,大学教育不仅包括文化传授,还应包括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但是他特别强调,三者之中,文化的传授是最重要的,而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是最不重要的。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大学文化建设的呼声开始在中外许多大学高涨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学精神的式微所导致的系列问题已经引起大学自身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摆在大学领导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文化能力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文化能力”这一概念尚没有准确统一的表述。有学者认为,文化能力是人在自己所处的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工作的过程,包含五大成分,即文化渴望、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交往;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能力是四个方面的有机组合,即文化意识、敏感性、知识、技能,分别对应情感、态度、认知、行为四种维度。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提出,在发展科技能力时,还必须发展文化能力,所谓“文化能力”,是指人的智慧、对自己的理解及认识人和做事的能力。尽管文化能力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但从以上观点中不难发现,文化能力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能力是由文化资源产生的能力,相对于由物质资源产生的刚性能力而言,它是一种柔性能力;二是这种柔性的精神力量的影响是巨大和不可忽视的;三是这种文化能力是非静止的,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而不是终末能力,有关属性的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增加可提高文化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初,文化能力的概念仅限于指示个人能力,到现在它已经发展延伸应用于系统或组织的描述。这是我们在此讨论大学文化能力问题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践行其文化成人使命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力量,更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基础。它所蕴藏和生发的那种高品位的、富有个性的、具有强大号召力的东西,是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学的东西。概要地讲,大学文化能力是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中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的软实力[3]。大学之魂,文以铸之;大学之神,文以化之。中外教育发展史表明,凡是高水平的大学,必然拥有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无论是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耶鲁,还是我国的北大、清华,这些优秀的大学都有着优秀的大学文化和强大的文化能力。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大学实力和水平提升的过程,理应也是大学文化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大学文化能力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能力、制度文化能力、形象文化能力等三个层面。精神文化能力是大学文化能力的核心所在,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定有其优秀的精神气质。制度文化能力是大学文化能力的重要依托,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以及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力量,是大学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能力是大学文化能力的直观的外部表现,是大学文化品位和格调的生动展示,反映着师生员工对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认同程度,也反映着社会对大学办学行为、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等的整体评价[4]。

大学文化各层面能力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从内至外由无形到有形、由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大学文化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能力处于同心圆的核心,中间是制度文化能力,最外层是形象文化能力。

大学文化能力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引导力。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以及大学整体的发展态势具有导向功能。第二,凝聚力。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由理想、价值、荣誉等凝聚起来的文化机构,让大学内的人们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第三,模塑力。大学文化通过树立典范,形成规范,使大学实现自我激励与外在约束的统一,达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第四,辐射力。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显示向导和创新源泉,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第五,创造力。大学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与生俱来的批判精神为大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源泉,生动不息的创造力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特点。

三、大学文化能力的发展方向

大学文化能力的培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就是强化一种意识,培育五种能力。

强化一种意识,就是强化大学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大学的文化使命感来自大学的文化自觉,大学的文化自觉是大学认识使命和承担使命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所处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自己所处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等。文化自觉理论要求每一种文化要自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类文化也开始涌入我国。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高度的文化自觉,对大学和大学人就愈发必要与重要。大学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大学的高度文化自觉是打造大学文化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校长等对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负有重要责任,要善于从自身的行为中发现大学的文化特征,文化能力强的大学领导总是善于从大学人的行为中分析文化的原因,从而找出影响大学发展的根本因素。文化迂拙的大学领导,既不能及时捕捉大学文化的新情况,难以将之积淀为大学的精神财富、打造成大学的文化能力,也抓不住大学发展中的关键,解不开大学发展中的文化基因密码,因而面对大学的发展困境,他们常常陷于茫然而不能自悟。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将文化战略自觉地融入大学的整体发展战略中,进而营造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氛围,从而打造大学特有的文化能力,充分反映着这个大学领导层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水平。因此,强化大学领导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强化大学校长对自己大学文化的高度自觉,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培养五种能力包括:创造时代先进文化的能力、引领民族主流文化的能力、主导社会核心价值的能力、培育思想文化精英的能力、增进世界文化交融的能力。

(一)创造时代先进文化的能力

大学“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应“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大学的创新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总是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创造时代先进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产生和相互激烈碰撞的地方,因此大学能够以更加长远的目光观瞻历史的发展大势,以超越自我的境界进行价值评判,以特有的文化敏感从时代律动的脉象中预感未来。大学是文化创造力最为强劲的社会机构,大学的文化能力往往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换言之,创造时代先进文化是大学责无旁贷的重任。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勇敢地担当起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二)引领民族主流文化的能力

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见证,文化繁荣是民族兴旺的表现。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坚实强壮的民族文化之根,才能够永葆生机,繁衍不息。世界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消亡的致命原因往往不是经济的萧条和政治的腐朽,而是文化的式微和文明的衰竭。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变革和创新。大学的文化性、教育性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大学传承、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大学自身独有的文化优势,特别是作为“思想库”的社会地位,客观上要求大学应引领民族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大学应该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认真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准确把握时代文化的新变化,引领民族主流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以合适的方式发展,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时代又不超越时代,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让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三)主导社会核心价值的能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一再证明,与文化繁荣相伴出现的必然是社会思想的多元、多样和多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大学是积极维新和探索的,是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孵化器”,更是先进文化滋生的温床和沃土;大学是追求超越自我的,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的价值评判往往是公允而且有情感向度的;大学又是胸怀博大极具精诚至爱之心的,它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呵护和关爱极具人文情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开发利用好自己的思想文化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中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6]。

(四)培育思想文化精英的能力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一流大学,它们之所以光彩夺目,皆因为培育了出色的文化精英。文化精英是胸怀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有溯源与追求“象征世界”的能力和欲望,又有批判现实世界的良知和责任。他们肩负着社会道德、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等的建构与阐释的使命,他们传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人文理想,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的“火种”。文化精英与大学共生互动。大学思想的开放性、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原理性,为文化精英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和自由和谐的环境。大学的真正价值不只在于它是探求学术的组织,更在于它是文化精英的养成之所和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反过来,文化精英又是大学的缔造者,是大学生命力的体现者和大学精神的守护者。

(五)增进世界文化交融的能力

大学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胸襟辽阔,胸怀博大;大学的天空充满了自由空气,是各种文化交流的圣地。大学文化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实现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大学要敞开胸襟,发挥自身文化接受能力和文化融合能力极强的天然优势,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优长,集聚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义,使中华文化不仅根植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流。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必须擦亮智慧的眼睛明辨良莠,认真分析,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的原则,既大胆吸收有益、有利的外来文化成果,又有效、有力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

[1]郑永扣,等.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柳延延.大学的使命:让年轻人变得优秀[N].解放日报,2008-04-27(9).

[3]邢莹.一流大学的本质和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2.

[4]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李越,叶赋桂.大学评价述评——兼论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37—42.

[6]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32—34.

猜你喜欢
大学能力文化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