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球
近几年来,浙江省温岭市的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全民慈善的理念逐步深化,慈善募捐和救助活动深入开展,义工队伍不断壮大。至2011年年底,全市有7支义工(志愿者)队伍,登记在册义工(志愿者)38000名,其中温岭市慈善总会管理的慈善义工1070人。义工分会2008年6月成立以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社会服务5000多人次,累计服务时间20000多小时,受益群众10000多人次,为推动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该市的慈善义工活动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队伍覆盖面不广,义务活动未能常态化,有计时的义工人数不足500人,有关单位扶持力度不足等。
为了使义工工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慈善机构工作的重要抓手,温岭市慈善总会全力以赴,着力在制订政策上动脑筋、在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在规范管理上做文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
温岭市委领导十分重视义工工作,周先苗书记听了该会会长陈夏德汇报后,要求总会和市级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落实,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创出特色。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斌十分支持这项工作,当即拍板同意建立义工发展基金。市委副书记王加潮在温岭5·15慈善公益日启动仪式上就公共政策促进义工发展作了强调。
该会以此为重点,全力开展试点工作。一是认真总结义工的实践活动,提炼成功经验。二是走访调研全市各义工组织,探索义工发展规律。三是召开慈善义工骨干成员座谈会,统一思想。召开镇(街道)分会领导会议,讲明试点的重要意义,要求各分会高度重视义工工作,组建好义工队伍,指导义工开展扶贫帮困和公益活动。四是起草文件,反复修改,初步形成了促进义工(志愿者)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
二、制订政策,完善机制
在多次沟通、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温岭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和促进义工(志愿者)组织发展的意见》,两办发文同意建立温岭市义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市义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以温义工委发〔2012〕1号文件颁发了实施办法。
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义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担任主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市长担任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等17个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和指导各义工组织开展活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总会,由常务副会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慈善义工分会立足于民间性和社会性特点,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在完善镇(街道)服务队、村(居)、社区服务队和专业服务队建设中创出特色。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消防志愿者协会等组织根据专业特点和技术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巾帼志愿者工作站发挥人民团体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党员志愿者组织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鼓励党员和机关干部参与各类义工(志愿者)活动。
二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市委市政府、义工服务工作委员会和义工(志愿者)主管部门定期举行表彰活动,推动义务工作蓬勃开展。宣传部门把开展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创建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指标。教育部门把义工(志愿者)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
领导干部(市管后备干部)、共产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踊跃参加义工(志愿者)组织,每年义务服务时间不低于30小时。领导干部要在业余时间参加绿化、环卫劳动、交通秩序疏导和联系单位扶贫帮困等义务工作。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在晋升晋级时,要提供义工(志愿者)服务经历作为参考依据。
三是在保障机制方面,建立义工组织发展基金,一期投入200万元(市财政拨款100万元,市慈善总会投入100万元)。以后每年由市财政和市慈善总会各拨入20万元,用于义工服务项目、公益活动及人身伤害意外保险支出。义工(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定期组织项目评估,落实活动经费,推动全市义工(志愿者)特色活动和创新项目的开展。有关部门为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服务载体,将慈善实体、福利机构、公共场所作为义工(志愿者)的服务基地,提高义工(志愿者)的参与度。
设置义工部或志愿者工作室,配备人员、提供办公场所和资金保障。建立回报制度,对上一年义务服务时间80小时以上者,如遭遇突发性人身损害造成家庭困难,市慈善总会将依照“救助管理办法”予以救助。同时上一年义务服务时间80小时以上者,义工(志愿者)组织的主管部门可为他们每年每人提供适当的交通费、通讯费补助。
三、规范提高,全面推进
市委加快义工(志愿者)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市义工委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对于壮大义工(志愿者)队伍、激发参与热情、创新活动项目、提高慈善意识,推动社会进步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总会以此为契机,着力在规范管理、全面推进上下工夫。
一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针对义工分会成立四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修改和完善义工分会管理办法,强化班子建设,明确职责分工,突出透明慈善,严格招募程序,规范记时办法,注重培训质量,推进项目创新等。特别是对义工记时作了具体规定。慈善义工分会记时工作由各镇服务队长、各专业服务队长和义工基地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定期在网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制度建设和班子内部整合,使义工(志愿者)真正成为慈善工作的生力军,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二是树立典型,全面推进。总会把南山村和毛头村义工服务队规范化管理和常态化服务作为全市义工服务的典型,要求各村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和妇代会成员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困和公益事业等方面开展义务工作。已建立村级慈善工作联络站的40个村均已组建了义工服务小组,义工达800多人,目前全市义工队伍已发展到3800多人。推广东辉社区和方城社区义工服务站的成功做法,在城市社区开展文体、环保、治安和日托服务,弘扬义工精神,提高市民的慈善意识。完善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市启智学校两个服务基地软件建设,做到制度上墙、人员落实、资料完整、特色明显。健全豪成慈善儿童之家义工教师专业服务队、城南镇义工服务队的组织和服务机制。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义工分会专业服务队和乡村慈善义工服务队的功能,提升了服务品质,优化了服务水平。
四、 创新项目、优化服务
温岭市的广大义工以此为动力,满怀热情地投入义务工作,在助残、扶孤、敬老、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拓展思路,争创特色服务。
开展助残结对活动。慈善义工走访调查了全市100多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义工联系卡,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资助服务。中秋、国庆前夕,慈善义工慰问了128名重残对象,为他们送上了月饼、金龙油及现金,价值45000元。与智障儿童心手相连,经常到启智学校与学生交流谈心,陪伴他们游戏、帮助他们清理卫生、启发他们思维,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使这些可怜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项目,发放10000多册《三字经》等国学书籍。举办慈善活动展览以普及慈善文化、增强慈善理念。实施“环保进校园” 和“夏日送清凉”活动,为民工子弟学校和环卫工人送去关爱。开展“星光守护”行动,为12000多辆三轮车贴上反光条,使他们夜间骑车安全得到保障。
建设“义工同心林”,绿化了温岭大地。开设“萤火虫——心灵沟通工作室”,使心理有障碍的特殊人群有了倾诉和宣泄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紧张情绪。巾帼创业园、爱心小虎队为贫困妇女和困难学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些活动项目经费不多,但社会效果好、影响大且群众反响强烈,认为慈善义工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真正体现了慈善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