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气象水文局门诊部(100081)许天兴 孙艳艳 丁江鲁
男性患儿,4个月。足月顺产,混合喂养,产前及出生后多次经妇幼保健院检查未见异常,评价为发育良好。出生后婴儿食欲好、睡眠好。患儿家族中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亦无明显遗传缺陷史。
2012年7月15日上午,该患儿家中有朋友带一个6个月大幼儿在其家中做客,两小儿开心玩耍,相互搀扶婴儿腋下站立时,两人高兴得上窜下跳,且家长还不停地逗弄孩子。下午客人走后不久,患儿开始不停地哭闹,家长认为是孩子想睡觉或饿了,就给予相应的安抚。但患儿稍安静后仍旧哭闹且烦躁不安。家长给予继续安抚时婴儿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肠内容物,呕吐后哭闹仍不止且出现面色苍白。此时家长给笔者打电话咨询,描述了患儿种种表现,笔者听后立刻告诉家长这是急腹症,建议家长立即到医院就诊。
急诊儿科医生排除了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后,立即将患儿转到小儿外科,经X线、B超、抽血化验等检查后,医生确诊该患儿为“大网膜疝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在医院治疗期间,患儿曾一度出现休克昏迷症状,病情危急,遂住院准备手术,术前准备时又发现患儿贫血(Hb仅5.6g左右),经专家紧急会诊后,次日零点左右对患儿实施了小肠切除术。术中医生发现该患儿大网膜发育不良(大网膜上有一个小洞)。由于患儿过度嬉戏,导致小肠进入该洞后发生绞窄,无法自然还纳从而引发绞窄性肠梗阻。由于家长一般不会想到发生肠梗阻,未引起足够重视,手术时患儿小肠已坏死78cm,只能予以切除。但由于患儿体弱,不能耐受长时间的肠吻合手术,因此暂时不做一期缝合。半个月后患儿痊愈出院。
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缝隙进入一部分,称为疝。疝多发于腹部,以腹外疝多见。而腹内疝则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中囊内而形成的,如网膜缝疝。婴幼儿大网膜发育不全属先天性疾病[1],在产前或出生后的各项体检中不易被查出。因此,家长应密切注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婴幼儿。
“哭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表现。凡有相应的机体内源性刺激、外源性刺激或精神上的冲动都可引起哭闹,尤其在婴儿尚无语言表达能力时,“哭”就是婴儿表达要求的一种方式。“哭闹”大致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哭闹是一种本能性反应,多属于生理性的。常不表示机体有异常的改变。相应的是新生儿在重病时常有不哭、不吃等表现。婴儿因饥饿、身体某处不舒服或受到强大的刺激均可引起哭闹。在经过详细的检查而未发现病理状态时,需考虑喂养不当、饥饿或护理问题。但有时可见在大便前哭闹,系因肠蠕动加剧所致。临床上有时遇到一些以婴儿夜啼为主诉,而日间一切正常,体格检查也未见异常。这种情况一般是白天生活睡眠不规律或护理不当,或睡前游戏过度,兴奋紧张或夜间不能按时睡眠或衣被过厚等造成。
病理性哭闹是指任何疾病凡是能引起小儿身体不适或疼痛的都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有时其他临床症状尚不明显以哭闹为早期所见。如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出血,常有音调高,发声急的脑性尖叫,这种尖叫通常提示患儿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做进一步检查。婴儿时期因骨缝未闭合,颅压增高的体征往往不明显。②消化系统及营养缺乏症。各种肠道感染或消化不良时,可由肠痉挛、腹痛而引起哭闹。如伴有脱水则哭声无力或嘶哑,急腹症如肠套叠可引起阵发性突然嚎叫不安[2],伴脸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佝偻病及手足抽搐症患儿常烦躁不安、易惊、好哭。营养不良小儿常好哭且烦躁,哭声无力。③其他常见病。各种疾病引起高热时,小儿因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反应。有些可能会表现精神萎靡或引起高热惊厥,有些则表现哭闹不安。患呼吸道感染时,鼻塞不适也会哭闹。新生儿应检查背部、臀部有无皮肤坏疽,婴儿应检查有无中耳炎及皮肤感染等。此外,蛲虫感染常为夜间小儿哭闹的原因之一。
因婴儿哭闹一般不引起家长的注意,鉴于此病例的惨痛教训。望广大家长们在婴儿出生后,既要掌握科学喂哺知识,又要善于学习识别一些婴幼儿常见急症的相关知识,保障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