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当心孩子“尿床”
——由儿童遗尿谈神经源性膀胱

2013-04-07 06:52:23张勇闫慧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尿床遗尿括约肌

□文 张勇 闫慧磊

(作者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提起孩子“尿床”,人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但在人们的意识里似乎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正常的现象来看待,从不曾意识到所谓的“尿床”可能是遗尿症,是儿童时期的一种疾病。孩子在刚出生时神经系统发育得还不完善,出现尿床的症状是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神经系统会不断地成熟,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和训练,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也会自然形成。如果5岁以上的孩子仍存在“尿床”的现象,就要高度警惕儿童遗尿症的可能了。

儿童遗尿症的概念

儿童遗尿症定义为:年龄大于或等于5岁的患儿,在不适合的或社会不能接受的时间和地点发生正常的排尿,尿量可以把床单湿透。10岁以下每月至少2次以上,10岁以上每月至少1次。儿童遗尿症发生机制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睡眠过深、遗传因素、膀胱尿道功能异常等。

前不久,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患者的名字叫作鑫鑫(化名),今年8岁,本应是朝气蓬勃、爱说爱笑的年纪,鑫鑫却显得郁郁寡欢、楚楚可怜。当和鑫鑫交谈时,小家伙儿一直在迫切地向我们重复表达这样一句话:“我不想尿裤子,我想上学。”

通过鑫鑫的父亲,我们了解到鑫鑫从出生后就有尿床的症状,从小尿布就比同龄孩子换得要多,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年龄小也没有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鑫鑫症状并没有缓解,父亲带着鑫鑫多次就诊,曾按泌尿系感染治疗,也吃过偏方,但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相反,孩子还出现了下肢无力,排便困难等症状。在当地爱心组织的帮助下,就诊于天坛医院,确诊为腰椎脊髓脊膜膨出,行手术治疗后,虽然下肢无力及排便困难症状好转,但遗尿症状仍存在,同时伴有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长期的遗尿困扰使小鑫鑫少了很多童年的快乐、也使她失去和同龄孩子一起上学的机会,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鑫鑫来到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疾病给鑫鑫造成如此多的痛苦和困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鑫鑫的遗尿?答案就是: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异常,也就是专业术语称之为的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膀胱排尿的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一种排尿功能障碍。症状可以表现为尿急(有尿意即迫不及待要排尿,难以自控但尿量少)、尿频(白天大于6次,夜间大于2次)、尿失禁(尿不能控制,自行流出)、遗尿(睡眠中无意识地排尿)、排尿困难、尿潴留(膀胱内积有大量尿液)、尿痛、尿后滴沥等下尿路症状;勃起异常、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症状;便秘、大便失禁等肠道症状;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源性膀胱可划分为以下四类: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逼尿肌过度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当前主要依靠临床评价、尿动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检查来诊断。

作为泌尿外科学界的难题,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尚无可以完全治愈的方法。保护上尿路功能,确保生存寿命;处理尿失禁、恢复可能的尿控,提高生活质量,是该病治疗的主要目的。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从无创、微创、再到有创的原则,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当前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常用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手法辅助排尿;定时排尿、提示性排尿、盆底肌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逼尿肌过度活动的M受体阻断剂、降低膀胱出口阻力的α受体阻滞剂等;留置导尿、间歇导尿、膀胱造瘘为代表的导尿治疗;辣椒辣素等膀胱内灌注治疗;神经电刺激等。而常用手术治疗包括膀胱扩大术、尿道吊带术等治疗膀胱储尿功能障碍的术式及逼尿肌成型、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术式。

在患者入住北京天坛医院后,该院泌尿外科医生仔细研讨病例、分析患者病情,予以患者完善尿动力学等相关检查,并邀请神经外科协助明确神经病变。该患者最终确诊为腰椎脊髓膜膨出伴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型。综合患者目前情况,针对该型神经源性膀胱,泌尿外科选择予以清洁间歇自家导尿作为目前治疗方式并引导其进行康复锻炼,鑫鑫获得一定程度可控排尿,遗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终于实现了可以上学的愿望。

猜你喜欢
尿床遗尿括约肌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从温、补、清三法论治小儿遗尿
小心尿床
故事大王(2020年11期)2020-12-10 06:48:46
让宝宝向“尿床”说不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养生大世界(2019年6期)2019-06-20 18:48:56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弟弟尿床记
长不大的调皮蛋
排便的奥秘
特别健康(2017年10期)2017-03-07 01:49:04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