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严碧华
“两型社会”助城市转身——访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市长王群
□本刊记者 严碧华
“随着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株洲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换来的是让株洲颇为自豪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王 群
湖南株洲曾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却实现了园林绿化城市大转身。“
城市的绿化率接近53%。去年,株洲挤身国家级园林城市。”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市长王群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这些得益于五年前开始的“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正式获批为国家“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市明确了“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开始大胆“破冰”,先行先试。
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两个词,那就是转型和升级。
具体到株洲来说,转型从“减法”做起。“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王群说,“从2008年起,一批污染严重、产能落后的小企业,从株洲的工业版图上悄然消失,员工安置、转岗的工作妥善完成。”
随着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株洲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换来的是让株洲颇为自豪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2年,株洲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4天。
“株洲作为卫生城市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城市管理方面我们实施的运营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长效机制在全国也是比较有影响的。现在株洲的城市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王群说,“几年坚持下来,我们城市管理的水平上来了,城市干净了、漂亮了,空气也清新了,交通秩序井然。”
如果转型是减法,那么升级就是加法。王群表示,株洲适时提出加快建成“四城三基地”,即轨道科技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重新布局产业规划。
围绕生态宜居建设,株洲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株洲人民构建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提升整个城市形象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我们株洲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好这一精神,作为我们基层工作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让老百姓在分享株洲经济建设成果的同时,享受到‘美丽株洲’的这份承诺。”王群说。
在城市环境得到提高的同时,王群又把“美丽株洲”的视线延伸至农村生活的环境整治。“株洲地区的生活环境整治不能留任何死角,特别是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的整治不能忽视。我们正在向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和清洁水源活动,努力培养农民朋友的参与热情。”王群表示。
他认为“美丽株洲”所要求的安居乐业应该向更高标准看齐——安居,不仅是有房住,还要住得舒适、安心、安全;乐业,则要在有一份好工作的同时,过上有保障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