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平,1957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动画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出版有《王雅平画集》、《21世纪中国美
术学博士系列丛书—王雅平》、《青蕴·态—雅平绘画艺术》等。
雅平是个很有才气的、很优秀的女画家。我见她的画有限,但是能让人记住她的画很不容易。第一次见她的画是《大柴院儿》,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举办草图观摩会上,我就记住这个草图。画里一帮孩子在苞米棒堆里学习,给我很大的触动,说明这个画家有生活,关注生活,关注那些贫苦的孩子的生活,没有生活不可能有这个构想。这张画很朴实,很亲切,能引起回忆,引起联想,引起关注,寓意很深。
她现在的艺术表现在发生变化,《青蕴·态》这个系列可以说又有了自己新的特点。这批作品在色调上很大胆地把青花颜色的清纯用到中国画里来。她这个青花颜色的调子和中国的墨色、没骨的人体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感到非常契合,组合得很好。用青花这样一个色调,画山水的有,画花鸟的也有,画人物的比较少,在人物画里面把青花的色彩和没骨的形象和墨气化合得好的也不多。另外她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善于运用空白,笔不到意到,这都是她取得的可喜的成绩。中国画丰富的笔墨的变化和青花颜色交汇到一起的时候,出现了很丰富的效果,使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又丰富了一个层次。这里面当然还有西洋绘画的影响或者说是营养都可以,比方说以黑背景来衬青花,这都是画水彩画、油画、素描的方法,但这里面墨气的枯涩和湿润的变化是中国的东西。这仍然是值得肯定和值得发扬的东西。一个人在中国画里面有一点突破就很不容易,她已经有不少突破了。
——刘曦林
王雅平的画清新淡雅、潇洒灵动,尤其难得的是意蕴生动,虚实相生,不墨守成规。她的画风对于多年以来学院式的严守规范、不越雷池的拘谨的风格惯性,是一种突破。应该承认,几十年来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形成了严格的体系和方式方法,培养了很多人才,但难免逐渐形成院体风格的定式,加之行政体制的僵化对于拔尖人才形成挤压,再难以有黄胄、石鲁那样的天才人物的出现。这个问题已经逐渐为人们意识到,当下画家们对于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追求,应该能够开拓更加宽广的道路、更光明的前途。
王雅平的作画功力是很扎实的,而笔墨风格又是若不经意般地轻松自由,这当然很不容易。作为一位人物画家,关注现实和历史,努力反映鲜活的生活,王雅平是胜任的,她有一幅题为《流光掠影》(2002年)之作,画一个当代女青年,是一个洒脱自在的、穿着仔裤、腰上系着外衣而目光有些迷茫的女孩。在她身后的窑洞前同样站立着两位女青年,其中一位20世纪30年代的八路军女战士,另一位则是“文革”时期带着红卫兵袖章的女青年。时光的穿越,历史的纠缠,亦真亦幻的场景人物,给与观众极大的思考余地。作为女性画家,王雅平画中人物大多是当下的青春女孩,用灵动轻快的笔法、淡雅轻柔的着色,表达她胸中的印象。
这一时期王雅平笔下的女性,和青花瓷的某种意向结合起来,她称之为“青蕴”,我想青的意思是青色,是青春,是青花瓷?女性和青花瓷联系起来,也很自然的,君不见故宫展出的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洁白如玉、毫无尘疵,几乎半透明的胎质,那釉色如此明净、清纯,像蓝天如大海,却又加几分深沉,如古人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不禁对王雅平的想象力的浪漫,感到钦佩了。她的画里,女性气息很足,是一些静静的细弱的在哪里做梦般的小女孩,东方书卷气的女孩。这是我看到感到的王雅平的画。这些画里有具象的人物,有抽象的图像,有更多的淡淡忧郁的梦幻般的意象。画笔松动信手,若不经意,却令人玩味不尽。
都说,画如其人,我见到的王雅平,儒雅、娴静,像她的画。
——孙克
王雅平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是一位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学生。她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的,有着坚实的美术基础。工作之余,坚持美术创作,参加各项大展并获奖。因此她在1990年就被吸收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王雅平的近期作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谈,一个是东北农村题材的作品。这部分作品反映农村风貌,画面充满了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大量写生速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重深入刻画每个人物,形象厚重生动。创作过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提炼深化使整个画面非常完整。特别是作品《大柴院儿》把农村儿童学习的情境表现得深入细致,源于生活又经反复提炼而高于生活。这幅画参加了几次重要的画展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入选了 中国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近来她又推出了《青蕴·态》系列作品,这个系列的人物表现形式独特新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很有现代气息,笔墨处理得很有韵致。画面墨蕴生动丰富又把中国民间装饰图案自然结合,融中国青花高雅的格调使画面清新鲜活,呈现具有鲜明个性的图式。这是她在博士毕业后两年多新的探索、新的收获、新面貌的拓展,相当成功。
——刘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