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福,陈红曼,汪海红
(喀什师范学院 南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喀什 844006)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是指“用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汉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1]双语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民汉两种语言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能力。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是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为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步伐,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促进新疆基础教育稳步健康发展,从2007年起自治区实施了南疆四地州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主要依托区内高等院校,通过采取“特招”、“特培”和“定向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为南疆地区免费定向培养“民汉兼通”的合格中小学双语教师。[2]
截至目前,“特培计划”已招“特培生”四届。2010、2011届“特培生”已毕业奔赴教学一线,“特培生”的双语教学能力如何?能否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为了解“特培生”的教学状况,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深入南疆地区“特培生”任教学校,对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调研评估。
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新疆师范大学和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南疆地区中小学任教的31名“特培生”,其中民考汉“特培生”、民考民“特培生”、汉考汉“特培生”各10名,汉考民“特培生”1名。
2.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包括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和“特培生”自评。评教专家由2名教研员组成,评教同行为“特培生”任教学校学科组长,评教学生选取了“特培生”授课时间长达一学期以上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民族班学生,以保证学生对“特培生”的教学能力形成较为稳定的认识和具备填写评教表的能力。
3.研究工具
评教表的编制参照了杨淑芹的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1]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1)双语呈现知识能力(双语讲述知识的能力、双语切换能力、双语提问的能力、双语板书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具等演示的能力),(2)双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力),(3)双语课堂教学评价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双语评价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三个维度。据此,评教表设计了12项指标。为了避免语言障碍,学生评教表采用了维吾尔文字。
考虑到评教主体的立场不同,评教表针对不同评价主体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设计和具体表述向专家进行了咨询,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正式评教前对5名“特培生”进行了小样本预测,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评教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α=0.825,表明评教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评教结果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教表收集后,将四类“特培生”的各项教学能力分项统计。评教分数汇总中,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权重各为30%,“特培生”自评权重为10%,汇总后的数据用运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便于定性分析,规定5~4.5分为优秀,4.5~3.5分为良好,3.5~2.5分为一般,2.5~1.5分为较差,1.5~1分为差。
4.评价方式
采用专家、同行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和“特培生”填写评教表的方式。为了观察到“特培生”教学能力相对稳定的表现,对每名“特培生”的课堂教学观察均为3节课。每个班级评教学生为30名,评教表实地即发即收。
1.双语呈现知识能力
调查显示,四类“特培生”在双语呈现知识能力方面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民考汉、汉考民和民考民三类“特培生”在双语讲述知识和双语板书方面总体情况良好,民考民“特培生”在汉语讲授知识方面略显不足,存在汉语发音不准确的情况;民考汉“特培生”在维语板书方面略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维语书写能力欠佳;而汉考汉“特培生”在维语讲述和维语板书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维语表达和书写能力严重欠缺,给民族班学生授课有较大困难。
2.双语教学组织能力
四类“特培生”的双语教学组织能力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成绩基本上均为“一般”,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教材内容加工不到位,课堂掌控能力和感知能力不强等。
3.双语教学评价能力方面
四类“特培生”的双语教学评价能力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成绩基本上均为“一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特培生”缺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个别“特培生”有体罚学生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特培生”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与评价对象进行了访谈,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1.双语呈现知识能力方面
(1)民考汉“特培生”从小在汉语学校学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维吾尔语言学习,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常用的维吾尔口语,但不能用维语进行书写。尽管在“特培班”学习期间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维语,但由于维语课程开设偏少,不能满足维语学习和使用的需要,特别是在维语词汇量的掌握和书写能力方面比较欠缺。
(2)民考民“特培生”在中学就读期间多为双语班学生,理科课程用汉语教学,文科课程用维语教学,这就保障了良好的维语基础。“特培班”学习期间能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文化知识,但由于汉语学习起步相对较晚,在汉语表达方面还稍有欠缺。
(3)汉考汉“特培生”在特培班就读期间初次学习维语,并且由于维语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维语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听说能力极为不足。
(4)汉考民“特培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他们自幼生活在维吾尔文化环境中,中小学就读期间学习维汉两种语言,高中毕业后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双语基础,因此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
2.双语教学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
“特培生”双语教学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表现不佳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特培生”属于“新手教师”。“特培生”的教学经历都在2年之内,属于“新手教师”,有待于积累教学经验,他们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2)“特培生”双语教学理论知识匮乏。特培班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教学理论课程开设不足、浅尝辄止,尤其是在双语教学理论方面存在盲区,对双语教学的设计、方法、策略等问题缺乏系统学习,“特培生”在教学中缺乏反思意识和研究意识。
(3)“特培生”缺乏有效的教学指导和培训。南疆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优秀的双语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特培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获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得到“专家型”双语教师教学指导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对于“特培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1.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增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调查显示,双语教师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比单语教师大,其“技术含量”要求更高,但是在工资待遇方面没有体现出任何差异和优势。建议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双语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双语人才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2.把好“入口”关,招收具有一定双语基础的“特培生”
“特培计划”应招收具有一定双语基础的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培养效果,降低培养成本。建议只招收民考汉民考民和汉考民这三类学生,不招收汉考汉学生,其中对民考民考生应加强汉语水平考核。
3.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根据不同类别的“特培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针对民考汉学生应加大维语课程比重,针对民考民学生中应加大汉语课程比重,重点培养“特培生”的汉维互译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有特培专业都应开设相关的专业维语课程,以解决教学中部分专业术语及词汇难以讲解透彻的问题。双语教学是跨文化的教学,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应增设双语教学理论课程,使双语教学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
4.适当延长学制
“特培生”与普通师范生相比,既要学习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又要学习第二语言。目前,特培计划依然执行专科3年、本科4年的学制。培养方案在具体执行中部分课程由于时间紧张而无法开设。为此,可以考虑本、专科学制各延长1年,以解决这一矛盾。
5.把好“出口”关,明确双语教师任职标准
当前,双语教师尚未确立明确的任职标准,“特培生”毕业后即可天然地成为双语教师。而事实表明,部分“特培生”毕业后并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为此,应制定双语教师执教标准,“特培生”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毕业任教。
6.建立有效的职后继续教育机制
调查显示,“特培生”都有接受教学指导,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的强烈要求。应配备优秀的双语教师对“特培生”的教学进行指导、帮助和提高,并建立职后培训、继续教育的相关制度,以促进“特培生”的专业成长。
[1]杨淑芹,马新英.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7):67.
[2]http://szjs.xjedu.gov.cn/szjs/syjstpjh/ndjh/2011/40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