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继花
(甘南州卫生学校,甘肃 合作 747000)
在现代社会里,应用文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用来处理日常工作及事务的一种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实用的文章”就是指应用文。笔者认为中职生也是如此,无论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都是其必备的一种重要岗位技能。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在“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应用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并实现其后续发展的重要责任。应用文写作对学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所带班级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差,20%的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中等,只有5%的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较高,但也只限于一般的事务性通知或简单的条据写作,而对篇幅较长、格式要求严格的公文能写好的寥寥无几。这说明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注重或善于讲授理论知识而轻视培养写作实践能力的问题。个别教师从课堂到讲台,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驾驭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灌输基础理论和写作方法为主,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每节课的基本内容都是某种应用文的概念、特点、种类、写作要求等,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没有做到将传授知识和能力训练相结合。教师往往讲得很多,理论虽系统,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可谓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比如讲到公文部分,要有针对性,因为应用文体的教学对象是从中学到中专、没有具体工作经验或事务管理经验的青年学生,他们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对有关文种为何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感到不太好理解,甚至难以体会、认可,致使文章的思路无法到位或不着边际,这是学生写行政公文时难以下笔的原因。
由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语言简练、格式固定,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不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翻阅各种应用文写作教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理论概述、写作方法及案例分析这样的体系来编写。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大多是参照书本上的顺序来讲解,比如在讲解“通知”的写作时,先讲解“通知”的概念、特点、种类,接着讲解“通知”的写作格式,最后进行案例评析。这种讲解模式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无趣,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丧失了学习兴趣。
(1)应用文写作不属于专业课,即使在基础课程中也是处于附属的地位,在中职院校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却处于不被重视和边缘化的状态。(2)从现实来看,一些职校虽然把应用文写作教学列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教学中似乎并不看重,甚至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3)应用文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比某些专业课在实际职场中可能还要重要,但学校在课时安排上没有足够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造成课时不充裕,教师不能系统地安排练习和讲评。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就业,但大多数中职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在选择专业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一知半解”,角色意识淡薄,学习没有动力。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模糊,片面认为自己学的是医学专业,将来不一定搞文秘工作,应用文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使用不多,而且难度也不大,一看就懂,完全可以“无师自通”,觉得没必要花太多功夫去学它,如果真正要用,边学边写也来得及,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未真正用心去学。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改变应用文教学边缘化的现状,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第一,积极参加一些与应用文教学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第二,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相关知识,生活中加强应用文写作实践,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最好“下水”与学生同步练习,增加实践机会。教师只有自身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能,才能将本领教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
重视比较。有比较才有辨别,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在现有写作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去感受未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基本格式含糊、写作要素残缺或错位的问题,甚至“一读就懂,一写就乱”。解决办法就是将不同应用文进行比较、归类,如把“报告”和“请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都是上行文,结构相似,但前者是在事后行文,重在向上级汇报情况,不需要批复,而后者是在事前行文,目的是请求指示或批准,需要批复。我们还可以把“计划”和“总结”、“通知”和“通告”等进行比较学习。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文体的印象。
重视评讲。在教学中重视作业批改,学生每次交来的习作,笔者都认真批改,在课堂上评讲,指出优劣,把优秀作业张贴出来。对一些简易应用文,笔者要求学生互评互改,在评改中获得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重视病文修改。学生只看范文,不容易领悟“应该怎么写”,只有与修改病文结合起来,知道“不应该怎么写”,才能切实掌握写作方法。改错可以从病句、标点开始,练习的病句从应用文中选取,此后再选择包含多种错误的病文,有的是病句,有的标题有误,有的格式不对,有的词不达意。能发现错误,说明学生知道该怎么写;不能发现错误,说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应用文写作要领。通过改错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应用文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逐步形成较熟练的写作技巧。
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现代职场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卫校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卫生岗位,一封别具一格的求职信,一篇独具慧眼的护理记录,无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求职信写不好,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合同条款不全,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如果不掌握写作技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自然就会有兴趣进入一个新的求知天地,从而主动学习。
培养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很有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教师一般在开学时要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但这主要是一种理性教育,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尤其是在文化基础课方面。要真正使学生感受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就需要教师发掘应用文写作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讲授“广告”文体时,先指导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然后让他们收集街市上和媒体上的商品广告,摘录自己认为好的和差的广告各1例;最后让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己设计一个图文结合的商品广告。这样,通过“学习理论→收集范例→设计作品”,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而且直接感受到了其在专业课中的实用价值。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浓厚了,写作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笔者在上应用文写作课时,总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人生的价值、专业的特点,并适当举些毕业生的就业例子等。通过这样的指导,使学生初步形成“角色意识”,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了解应用文写作对以后工作、生活有什么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应用文本身就很枯燥,如果一味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只有切合实际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切实际的教学,纯粹地灌输一些文体的概念、格式等理论知识,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烦写、烦学。
在教学中,教师每讲一种文体,都要和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如在讲“社交书信”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拟写一封求职信。强调求职信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原因、详细的联系地址,注意在求职信中要适当推销自己,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投其所需,言简意赅,书写端正。学生认为这样的写作训练对自己很实用,写作积极性很高,效果也较好。又如在学习“公文”一章时,学生对离学习生活较远的公文写作并不很感兴趣,加之许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经常连各部门间的隶属关系都分不清,让他们写某政府机关的公文的确是件难事。相反,就地取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公文训练内容,如学校关于整顿校园环境的通告、学校对违纪学生处理的通报、学生实习联系函、班级外出活动请示等,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可使他们较全面、牢固地掌握公文写作的要求。
应用文讲解不在“多”而在“精”,应用文的练习则要求“多”,样样都要练,有的还要反复练习。讲要“精”指的是:一要讲最重要的内容、最关键的地方,可以从正面讲,也可以从反面讲。例如在讲“消息”时,我们把重点放在“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这两个方面,因为这是学生掌握和学习“消息”的关键所在。二要讲学生最需要的东西,讲最容易出毛病的问题。例如写总结、报告,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材料问题,我们就讲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写合同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文字歧义,我们就讲合同的语言;初出茅庐的学生写求职信,最难的是祝颂语,我们就讲祝颂语。三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繁琐,也不草率。练要“多”指的是:一是练的机会要多,课堂上要练,边学边练。课后要练,每一种应用文至少要有一次课后练习,有些复杂的应用文,如报告、总结之类,还要反复练习。二是练的方式多样。有时练格式,有时练语言,有时练组织材料,有时教师提供材料练,有时自选材料练。应用文教学应把“练”摆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应用文体实际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