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1)
生物化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现已渗透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对医学生来讲,掌握好生物化学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但是,由于生物化学内容抽象,概念复杂,涉及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进而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同时,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入门的基础学科,与解决疾病和治疗护理的实际问题距离较远,因此,学生学习起来目标不明确,一些学生,尤其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目标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学习生物化学对提高护理专业知识是否有价值的疑问。因此,关于如何改进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动了教学改革[1-2]。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那么,能否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导入课堂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克服在生物化学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困难?很多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做了尝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医学生来讲,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进入生物化学课堂的学生大都刚刚步入医学校门,几乎没有医学基础,对于一般的医学术语都很难理解,如果将案例直接拿给学生,学生不仅对案例中的疾病陌生,而且对案例中的各种医学术语也陌生,就更别说分析案例了。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们国家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中、小学应试型教育的影响,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尤其是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最多的问题是: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他们大多喜欢直接得到答案,不喜欢也不擅长做更多的分析和思考。他们的这种思维习惯和职业教育的需求有矛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教育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并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始终。目前,护士资格考试的题目也常常要求与真实的案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得出答案,这对习惯于被动、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就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应迫切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尝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逐步适应。在生物化学、生理等基础教学中研究并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等,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化学课要实施案例教学法,这和临床课的案例教学法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上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刚入校门几乎没有医学基础的学生,教师可将案例选择的来源多放在学生亲身感受过或看到过的一些正常的生命现象上。比如在讲述糖代谢、糖原合成及血糖调节之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的饥饿感变化过程:到了就餐时间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可是过一段时间饥饿感却消失了。就此现象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将生物化学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中。另外,生活实践、新闻报道、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发现的案例也都可纳入课堂,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时下流行的“蛋白质减肥法”的利弊等。
如果要使用病例作为案例,也要尽量选择学生可能接触过的常见病,比如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尿毒症等,可以将这些病例进行合理编排,分别运用到“三大代谢”的教学中去。这些疾病及其症状对于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因为他们常常会在周围的人群中甚至广告、影视剧中听到、见到,再比如对糖尿病“三高一低”的分析解释,高膳食纤维食物降低胆固醇等都是比较适合的内容。只有使用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易懂,才能听进去,从而激发起学习热情。总而言之,选择一些真实的、学生熟知的案例更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相关问题的回答来实现教学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因此,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即案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且为目标服务。案例要涵盖学生以往学过或涉及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开阔思路,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鸡蛋中的抗生物素蛋白对生物素吸收的影响时,组织学生就所学过的知识讨论生食鸡蛋的害处,使学生巩固蛋白质的结构、消化吸收等知识,这样的案例才更具有教学意义,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如果应用原始的病例作为案例,其中会有很多与教学目的关系不大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对原始病例进行加工处理,在病例的加工过程中注意截取与课堂教学相关或者与护理职业相关的部分,还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少用医学术语。案例中的信息太多会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太多的专业术语会影响学生对病例的理解,这样反而容易迷失教学和研究的主题。案例的内容不宜过多,篇幅大小要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应尽量做到难易适中,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作为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使用案例教学法要着眼于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对于案例分析的答案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多元化,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1]陈鹏,李斌,郭慧芳.以病案为导入的教学法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42.
[2]雷呈.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117-118.
[3]梁金环,孟晨阳,崔云鹏,等.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在专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