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徐亚莉,黄亚蓉,张 磊,刘丁龙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临床上正确掌握穴位定位和针刺角度、深度不仅是保证针刺安全的重要方法,还是获得良好针灸疗效的一个前提条件。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手段未能直观地反映常用穴位及危险穴位的腧穴立体解剖结构。本标本的制作旨在向在校师生及相关医务人员准确标示胸段常用穴位的解剖结构和安全针刺角度、深度,从而克服畏惧心理并建立起安全意识,有效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现将标本制作过程及体会总结如下。
标本在成年男性膈肌以上至颈以下胸段,暴露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循行线线下解剖层次以及手太阴肺经中府穴、云门穴,任脉天突穴深层形态解剖结构。
(1)将标本浸泡于双氧水中漂白1周。
(2)标记胸段各经络的循行线[1-3]。
①足少阴肾经:在胸部,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平行线。两乳头之间为8寸,取乳头到前正中线的一半。上至锁骨,下达第6肋骨。
②足阳明胃经:在胸部,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平行线。上至锁骨,下达第6肋骨。
③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在背部,距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平行线。肩胛内侧缘距后正中线为3寸,取其一半。上至第1胸椎,下达第8胸椎。
④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⑤任脉天突穴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为宜,不可向内下方斜刺,否则会刺中肺尖[7],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腧穴肌肉丰厚,在标本上显示向内65°斜刺1寸安全,若直刺则不应超过0.8寸,约20m m,临床上术者应根据患者病情或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针刺深度,以不超过1寸为宜;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及云门穴下有胸大肌和胸小肌,自上而下依次分布有臂丛神经、腋动脉(红色)和腋静脉(蓝色),提示针刺时应向外平刺或斜刺0.5~1寸,约15~25m m,若向下深刺进入腋腔,极易刺中腋动、静脉或臂丛神经;任脉天突穴正后方为气管,在针刺时注意不可直刺,应先直刺0.2~0.3寸,然后向下斜刺,沿胸骨后进针1~1.2寸,最多不能超过1.2寸,约 30m m,如针刺过深则会损伤胸膜腔[8],若偏向左侧斜刺,则会刺伤左颈总动脉,若向右侧斜刺,则会伤及头臂干[9]。
该标本填补了我院常用穴位断面解剖形态学标本的空白,有以下优点:穴位厘定严谨、层次清楚、技术规范;以矢状面显示重点或危险穴位下结构的层次、肌肉的厚薄;局部采用横断面显示穴位周围临近血管、神经和组织;重视经络在胸段部位体表循行的完整性,基本涵盖了循行在胸背部经脉的重点穴位,使同名经穴位由“点”成“线”;揭示了同名经脉不同穴位以及异名经脉位置接近的两个或多个穴位解剖结构的异同关系,为对比穴位下结构提供了极大方便;面向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中医、骨伤、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专业开设针灸学课程的学生,同时包括参加国家按摩师的培训和愿意学习针灸知识的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学习模型;为今后继续开展针刺穴位的安全性标本的研究提供参考和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制作的这具标本,将已有的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解剖相结合,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腧穴理论形象、逼真、立体地展现出来,寓教于乐,让学习针灸知识的人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经络腧穴理论知识,克服了学生针刺操作时的畏惧心理,并且有效避免了针刺意外的发生,对指导针灸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针灸知识的普及率,改革教学模式,使传统中医的针灸教学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挂图”的方式逐渐过渡到模拟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古老的中医针灸学知识继续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3)沿标记的胸段经络循行线和腧穴做切面,暴露腧穴和经络循行线下各组织结构。
①足少阴肾经:以标记的循行线与前正中线为准,做长方形切口,用镊子提起皮肤,手术刀与镊子相配合,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胸大肌,沿切口切除胸大肌,暴露肋间外肌,第1肋间隙暴露肋间外肌,第2肋间隙切除肋间外肌,暴露肋间内肌,第3肋间隙、第4肋间隙切除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后剥离胸廓内动脉及胸廓内静脉,暴露壁胸膜[4]。
②足阳明胃经:以标记的循行线为准,做矢状断面,暴露经脉循行线下组织脏器截面,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腋动脉、腋静脉、第1肋间隙和第2肋间隙间的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壁胸膜、脏胸膜、肺脏[4]。
③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以标记的循行线至肩胛骨内侧缘为准做长方形切口,用镊子提起皮肤,手术刀与镊子相配合,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斜方肌,沿切口切除斜方肌。暴露自下2个颈椎和上4个胸椎棘突的菱形肌,切除菱形肌后在第1、2、3胸椎棘突间可见上后锯肌,切除上后锯肌后,暴露第1胸椎至第8胸椎间竖脊肌,切除竖脊肌,暴露肋间外肌[5]。
④手太阴肺经中府穴、云门穴:分别过锁骨胸骨端和两穴连线做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切口至第5肋间隙。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胸大肌并切除,在第3到第5肋可见胸小肌,将其切除后,逐步剥离腋动、静脉,臂丛神经。逐层切除第3肋间隙、第4肋间隙、第5肋间隙的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壁胸膜,暴露脏胸膜包裹的肺脏[5]。
⑤任脉天突穴:以天突穴为准,同上法去除周围5cm皮肤及皮下组织,可见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深层可见左右胸骨甲状肌,继续向深层剥离,可见气管及其两侧甲状腺。
(4)血管神经染色:用红、蓝染料对重要神经、血管表面进行染色。
(5)将毫针刺入与上述经络相应的腧穴规定的安全针刺深度并固定。
①足少阴肾经:步廊(KI22)、神封(KI23)、灵墟(KI24)、神藏(KI25)、彧中(KI26)、俞府(KI27)。
②足阳明胃经:缺盆(ST12)、气户(ST13)、库房(ST14)、屋翳(ST15)、膺窗(ST16)、乳根(ST18)。
③足太阳膀胱经:大杼(BL11)、风门(BL12)、肺俞(BL13)、厥阴俞(BL14)、心俞(BL15)、督俞(BL16)、膈俞(BL17)、肝俞(BL18)。
④手太阴肺经:中府(LU1)、云门(LU2)。
⑤任脉:天突(RN22)。
(6)将标本置于标本缸中,以10%的福尔马林液浸泡固定。
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考虑到针刺要能准确反映安全的进针深度,故采用安全深度的计算公式: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0%[6]。观察该标本,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因其相应腧穴下无丰厚肌肉,所以在针刺时要严格按照安全针刺深度,平刺或斜刺0.5~0.8寸,严禁提插捻转的手法,如不慎刺穿脏层胸膜会发生气胸等针刺意外;足阳明胃经缺盆穴位于锁骨上窝中央,通过观察发现该穴向背后方直刺不超过0.5寸,约15mm
[1]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4]浙江中医学院针灸解剖学图谱编写组.针灸解剖学图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8.
[5]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穴位解剖图谱编绘组.针灸穴位解剖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张建华,严振国,顾洪川,等.胸部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25-27.
[7]张建华,余安胜,赵英侠,等.缺盆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J].中国针灸,2001,21(8):494-495.
[8]陈跃,吴炳煌,谢永财,等.胸膜顶形态与周围常用穴位关系的临床解剖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5):348-349.
[9]韦昭文,刘海英.天突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