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 蔡亚娜
翘盼蝉声依旧(上)
——保护生物多样性
广州大学 蔡亚娜
Expecting the cicada’s song is still as before (1)
甲骨文中的“蝉”字
千百年来,蝉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夏虫的代表;蝉的声音,是夏天的主旋律。据我国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丁山(1901-1952)考证,中国殷代(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中的“夏”字,就被写成“蝉”虫的样子。因而,好长一段时间,学者们在甲骨文中只发现一年四季中的“春、秋、冬”三字,而找不到“夏”字。丁山先生的考证结果,证明我国的先人早就知道把“蝉”作为夏天的特征了。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在他1934年创作的散文《故都的秋》中写道:“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可是,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不知不觉中,在失去了鸟语的“寂静的春天”之后,又延伸到现在蝉声稀落的“沉默的夏天”了!起初,人们还以为蝉鸣是被城市的热闹与喧嚣所淹没或屏蔽,远没有想到的是,“家虫”的鸣叫已渐行渐远,即使有,也没有以前那样响亮,特别是在各大城市里,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国古代,蝉的名称繁杂多样又古灵精怪。想必先人在为自然界这种不起眼的小虫起名时,定有其原由。也许是“种”或地区的差异,也许是有其独特诱人的魅力?遗憾的是,被后人研究注释的并不多。
成书于西汉之初(约公元前206)的《尔雅》,是古代的百科词典。其中已经列出了蝉的诸多异名。
到西汉时,著名语言学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经过27年撰成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中,所列出蝉的同虫异名,将近30个。
东晋著名学者、中国风水学鼻祖郭璞(276-324),对《方言》中“蝉”的注释如下:“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江南呼为螗蛦),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蛴。其大者谓之蟧,或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蜻蜻,大而黑者谓之践,黑而赤者谓之霓蜩”。郭璞不仅把扬雄对蝉的异地异名有所交代,也对蝉因大小、颜色的不同,其称呼也各异的情况予以叙述。后来通用的名称“蝉”,与当时秦晋(大致是现在的陕西和山西)方言区的人们习惯称呼的名称相一致。
直到现今,各地区对蝉的称呼,仍大相径庭,有的简直让人不知所云。如:大家都熟悉的是叫它“蝉”或“知了”;但江苏徐州叫“嗲喽”;山东南部称“姐溜”、菏泽叫“爬叉”、鄄城叫“堵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15-1763)叫它“乌云蛙”;而宝岛台语则叫它“闲阿”、“喀勒”、“安剥喋”;此外,还有叫节令、仙虫、鸦嘶虫、夜诗多、知了龟、知了猴、黑老娃娃……多得去了。韩国人则叫它“眉米”。
蝉的异名虽多,但在中国古代,将“蜩”视作各种蝉异名的总称。特别是在诗词中,比较多的还是喜欢用蜩或蝉。
至于为什么蝉的俗称叫“知了”,据说是因为蝉的叫声有两个音节颇似古代吴语(今江浙一带)中的“知了”两字。而且,“知了”一词,还起着“谐音双关语”的妙用,代表着“知道您的心、了解您的意”的意思。所以,有人喜欢把蝉的形状雕刻在工艺品上,做为精致的礼物。
最早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东周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著的《关伊子》,书中说:“蜣螂转丸,丸成精思之,而有蠕白存丸中,俄去壳而蝉。”意即:蝉的老祖宗是蜣螂,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屎壳郎。
这种“蜣螂化蝉”的传说,在我国古代广为流传,就连以严谨著称、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所作的《论衡》也说:“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为蝉”。“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复育”是蝉的幼虫。
《古今注》是晋朝(265-420)崔豹所撰的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中记载:“蝉名齐女”。这可能是古代蝉的最好听的异名了,并来自“齐后化蝉”的典故。说的是“齐王王后,因怨恨齐王,生气而死,尸化为蝉,长年在庭院中,攀树悲鸣;齐王追悔莫及,每闻蝉声,都悲叹不已,由而为蝉起名为“齐女”。而考古学家们已发现了2亿年前的古蝉化石。那就是说,早在恐龙时代,当地球上充斥着恐龙的咆哮,小兽的喧斗时,古蝉就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歌声嘹亮的音乐家了。更重要的是,古蝉科昆虫是当时恐龙和其它小型兽类的摄食对象,是生态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推动地球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生物的进化,功不可没。而当时人类的祖先都还未出场,更谈不上是后来的齐女所化了。
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在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约803-863)撰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有一位名叫韦卵的秀才,冬天在他自家的庄园里挖掘树根,看见很多“复育”(蝉的幼虫)附于树根腐烂之处,觉得很奇怪。村里的老人告诉他,蝉本来就是烂木头变的。于是秀才抓起一只,剖开看看,果然腹中充满了烂木头。于是,“朽木化蝉”就像“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白石化羊”等说法一样,长久流传。
直到清代的文学家沈三白(1763-1825)在他所著的《浮生六记》一书中,还以“蜣螂团粪而化蝉”比喻难闻但好吃的臭豆腐。
根据现代的生物学的认识,蝉是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蝉,是蝉科昆虫的总称。蝉由卵→幼虫(或称若虫、稚虫、复育)→成虫,其间不经过蛹的阶段,所以是不完全变态类昆虫。成虫体型在昆虫中属于中型、乃至大型。多分布在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
通常于夏秋之际,受孕的雌蝉,会选择一条嫩枝作为产房,先用尾部锯子样的产卵器,成圈地剥开枝条表层的韧皮部,再在枝条的木质部打出好多小孔,每个小孔中都产几个卵,有的种类,一只雌蝉,可以在树枝上打出几十个小孔,留下数百枚卵。卵在树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借助阳光的温度,孵化出幼虫,并连同受损的枯枝落地,钻入土里,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液汁为生。
幼虫在地下的生活是它生命中的最长阶段,需要4~5年,有的种类甚至达到13年或17年,像自然界许多弱小的生灵一样,大多数都活不到成年期,能否活下来,就全凭运气了。
幼虫一般要经过5次脱皮,最后一次是在陆地上,才能蜕变为成虫。只是幼虫长期生活在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既看不见日出月落,斗转星移;也不知有四季轮回、寒冬酷暑;不知它们是如何计量时间,定期蜕皮成长的。曾有科学家解释,蝉的这种漫长而奇特的地下生活方式,是为了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地延续种群,因而演化出这么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还有学者认为,幼虫在地下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最后用以挖洞、爬出地面,和攀援上树。
成熟的幼虫,爬上地面后,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小树、小灌木,或小草爬上去,当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便开始进行最后一次蜕皮。人们把这个蜕变过程称为“金蝉脱壳”,比喻施计脱身逃跑;古代兵家常用的《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就是“金蝉蜕壳”之计。
金蝉蜕壳
蜕下的皮,称为蝉蜕,或称蝉衣、蝉壳、蝉皮等,可以入药,这是蝉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道家、佛家都认为,人之死如蝉之蜕皮,故美称其修行者的死去为“蜕”。因此古人常以“蝉蜕”喻指世人弃俗修行。
再说,蝉在这时,必须垂直地面对树身、背向空间地牢牢挂在树上,否则翅膀就会畸形发育。最初,蝉的双翼很软、很薄,逐渐变硬展开后,光滑又透明,“薄如蝉翼”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如果当一只蝉在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干扰,这只蝉将终身残废,也许根本就无法飞行。蝉虽有翅能飞,但飞行技术拙劣,即使能从地面起飞也经常会撞上各种东西。所以,它们总是喜欢将双翅覆盖在背上,很少自由自在地飞翔,只有在采食或受到骚扰时,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
蝉有三对腿,长度基本相同,尽管它们会试着跳跃,但并不擅长于此。
成虫复眼突出,单眼三个。取食时,用它那根像针一样坚硬、细长而中空的管状口器,插入树干,吮吸树的汁液维持生命,过着极其短暂而又幸福的歌唱生涯。当它们找到情侣,交配之后,雄蝉很快衰老,坠地死亡;受孕的雌蝉,产完卵后,也追随雄蝉而去,从而完成它们传种接代的重要使命。
蝉的“成人生活”是短暂的,一般不到5个星期,最长也只有60~70天,不管哪种蝉,都过不了冬天,所以有“蝉不知雪”、“噤若寒蝉”的成语。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几乎遍布在地球生物圈的各个角落。目前,人类已知的昆虫约有150万种。事实上,还有许多种类的昆虫,在未被人类发现和记录之前,就已经消失或灭绝了。
在已知的昆虫中,它们寿命的长短也有极大的悬殊。一般而言,昆虫的寿命为7天到17年,极个别的个体能达到50年。由于绝大多数种类的昆虫,在发育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体态,所以称为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如果弃前三个阶段而不顾,只计算成虫,那么寿命就会短很多。为此,对昆虫寿命的计算,常常出现误差。
例如:蜉蝣,可以说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昆虫了。自古以来,认为蜉蝣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还活不到一天的时间。这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西汉刘安(公元前179-前122)主持撰写的《淮南子》文集中说:“蜉蝣,……朝生而暮死”。所以古人常在文学作品中提到它,感叹生命的短暂,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当然,这个记载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只看到蜉蝣成虫期的这一个阶段。至于它们在变为成虫之前,在水里生活的一至两年、甚至三至五年的漫长时光,先人们那时还不知晓。
至于昆虫中的长寿者,则非蝉莫属。
全世界已知蝉的种类3000多种,我国约有220多种。不同种类的蝉,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寿命也因地区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中国蝉的寿命一般在3至7年,多数为5年,也有少数能度过8至9个年头;法国蝉的生命周期大多是4年,而北美洲特有的13年或17年蝉,则是昆虫中的寿星了!17年蝉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北部地区;13年蝉则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南部和中西部地区。这些寿星们,从小到大,长期蛰伏在黑暗的地下,全部的时间就像一位坚韧的矿工,修筑一条直上直下、光光滑滑、通向光明的隧道(通常有18英寸或2英尺深), 经过13年或17年的上下求索,才破土而出,完成最后一次的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只能在陆地上生存约4周的时间。它们必须紧张地抓紧时间呼叫、相约、婚配、繁衍后代,否则就会被陆地上的天敌们痛快地美食饱餐。从我国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就可以看出,同是昆虫家族中的螳螂,都那么喜欢捕蝉为食,别说还有蜘蛛、蛤蟆、蜥蜴、鸟类、老鼠、蛇、猫、浣熊等雀鸟虫兽了。对这些捕食者来说,蝉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盛宴,撑死了都吃不完。可怜的蝉虫,没有任何自我防卫的手段,飞行能力又很差;亏得它们数量庞大,才不至于“断子绝孙”。
在北美,每隔一定时间,就有一次“寿星蝉”的轮回,因此被人们叫做“周期蝉”。由于它们每隔13年或17年的时间,会“突然”集体冒出地面,就像变魔法一样,所以又被人称为“魔法蝉”。
据说,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华盛顿人,可以根据17年蝉的出现,来计算自己的生命中的重要阶段。比如,当他第一次见到蝉时,也许还是小孩;他结婚时,蝉会再来;当他的孩子上中学时,蝉再次出现;到了他儿孙满堂,即将退休时,蝉又会再来;而当蝉再度出现时,他已到了垂暮之年。
历史上,美国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蝉虫大爆发:数以万亿计的蝉,仿佛在一夜之间从地底下冒出来,其密度之大,令人震惊,就好像是一个规模巨大得让人无法想象的昆虫军团的入侵!
200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美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发生了17年蝉的大爆发;前一次现身是在1987年;下次再来,将是2021年了。
它们沉默寡言地在地下修行了17年,在“爱的期盼”下,集体钻出地面。它们会爬上距离地面最近的、垂直的物体,如树、灌木、电线杆、建筑物、甚至蒲公英的小茎上,几乎爬满了所有竖立着的目标,周围的草地更是布满了幼虫钻出地面后留下的许多小洞。大量的蝉被过往的车辆碾死或被行人踩死,把马路弄得班班点点。好在它们“来去匆匆”,几个星期后,就销声匿迹、毫无踪影了。
成为蜘蛛的美餐
集体钻出地面
当地民众对这样的“蝉灾”似乎“不以为然”,只是轻松地说说“它们来了”。有人认为,如果蝉落在自己的建筑物上,则预示着好运即将要到来。人们不仅不厌恶,反而很兴奋似的。很多人买了高倍望远镜;认真的昆虫学家甚至会爬上树,潜伏在30英尺的高处,准备观察首批蝉的出现,因为它们在天黑之前是坚决不出洞的。
此外,有关蝉的商品也大受欢迎,如蝉杯子、蝉时钟、蝉T恤衫、蝉煎锅、蝉铁锅、蝉烤碟、蝉纪念品等,供人们选择。媒体也会作为奇特的景观,竞相报道。1987年的那次出现,美国著名摇滚歌星迪伦(Bob Dylan,1941-)为它们的漫天盖地的巨大阵势所感动,还专门写了一首名叫《蝉日》的歌,以示赞颂。
2004年5月11日这天,当地的WTOP(Washington,DC,USA)电台还播放了一段1987年录制的蝉的鸣声,但这种富有节奏和冲击力的声音会很快让您关机,因为这些高龄寿星们的“求偶”歌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嘈杂得就像汽车引擎或除草机在嗡嗡作响。为此,有着103年历史传统的“拉维尼亚夏季音乐节”都要为蝉让路、改期,以免艺术家们与蝉的鸣声同场竞争。还有一些原本计划在室外举行的活动,也要临时改在室内举行。幸亏它们17年才出现一次,如果年年如此,无疑就是一种害虫了。
蝉,看上去呆头呆脑的,不咬人,不蛰人,无毒性,也不传播任何疾病;飞行速度缓慢,虽然经常会撞到人身上,也不至于惹人恼怒。只是在大爆发时,噪声是它们对人类生活的主要影响。与此同时,蝉对人和动物虽不算害虫,但雌性成虫数量太多时,产卵行为可能会严重毁坏树苗、幼树,因此人们要用鸟网或类似的保护外套,遮盖那些重要的树苗、幼树或观赏性的植物。但是,蝉的益处却不少,特别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蝉打凿通道可以松软泥土,使泥土通风。它们产卵可能危害小树,但却能给大树修剪枝叶。它们为鼹鼠、老鼠、蛇和燕雀等许多动物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食物。在它们死后,数以亿计的尸体会为土地表层的土壤提供大量宝贵的氮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