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2013-03-10 09:12:50李凡娥韩文舫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杂病论附子

李凡娥 韩文舫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李凡娥1韩文舫2

(1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昆明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昆明650500)

《伤寒杂病论》[1]中用桂枝的方剂有76首,占总方数量的23.4%,可为用药之首,仲师对桂枝的认识及应用有独到之处,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而且还应用于内伤杂病及妇科。就桂枝一味药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变化就已体现仲景临证用药的精髓。

《伤寒杂病论》;桂枝;药对;配伍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其研习者代不乏贤,论著颇丰。后世名医家精研《伤寒杂病论》,更是奉其为中医临证之圭皋。其载方剂用药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尊为“经方”,历代医家对经方的运用多有总结和发挥。其中研究经方的更是不乏其人,但对经方中使用桂枝的方剂做系统整理的却很少。本课题拟通过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2]中应用到桂枝的方剂,提炼出张仲景桂枝汤方中的核心药对及适应证,研究桂枝在方剂中的配伍剂量、作用机理及与其它药物配伍特点,发掘仲师用桂枝的精髓。并结合历代医家对仲景方的扩展应用,深刻理解辨证思维的精髓,为临床灵活用药提供借鉴。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经方中含有桂枝的方剂中桂枝的配伍规律及剂量变化,尚没有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东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等经典著作的精髓,确定了辨证论治原则,开辟了理法方药一体的先河。体现了证与药的统一,药随证变的临床治疗原则。强调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及药量的变化对于药物作用的发挥极其重要。我们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含桂枝的方剂来印证仲师辨证论治随证配伍的特点,真正领悟从多方面思考和有目的切入病变本质的思路,揭示疾病演变规律,把握疾病的转归,驾简持繁,从全新的角度认识疾病的本质,做到统筹主症,兼顾兼症。通过整理研究《伤寒杂病论》中62首含桂枝的方剂,归纳提炼出8种配伍关系,即经典药对:①桂枝配白芍;②桂枝配附子;③桂枝配甘草;④桂枝配茯苓、白术;⑤桂枝配黄芪;⑥桂枝配桃仁;⑦桂枝配人参;⑧桂枝配麻黄。

1 桂枝配白芍类 根据桂枝的作用分

1.1 解肌祛风 温通卫阳 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见表1。

表1 桂枝与白芍相配解肌祛风剂量比例

1.2 温通阳气 补虚止痛 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温中止痛。见表2。

表2 桂枝与白芍相配温中止痛剂量比例

1.3 温经散寒 通利血脉 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温养血脉。见表3。

表3 桂枝与白芍相配温养血脉剂量比例

[分析]表1、表2、表3中桂枝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祛邪外出时,量相等,比例为1∶1,桂枝与白芍量一般用一两至三两,折算今量为3~9g;如果内有里寒出现腹痛,则加重白芍的用量六两以缓急止痛,折算今量为18g,两药比例为1∶2。

2 桂枝配附子类

作用温补阳气,祛寒祛湿止痛。见表4。

表4 桂枝配附子剂量比例

[分析]《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疾,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胀诸腹,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表4中所用附子为炮附子,因为炮附子偏于温通,生

附子偏于回阳救逆。乌梅丸中桂枝用量最大,用到六两,附子也用到六两,辛温驱寒,温里温下则蛔安痛止,厥逆自除。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用到三枚,约合30克左右,与桂枝相配助阳解表以散寒湿。肾气丸中桂枝与附子的用量最小,用到一两,取微微生火之意。竹叶汤是《金匮要略》中产后中风篇“阳虚中风”第九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这里桂枝用量小取其疏风散表之用,且产后体虚不宜过汗。《本草新篇》:“用桂枝者,断不可多以生变,惟以少用以祛邪”,附子温阳固表。

3 桂枝配甘草类

作用辛甘化阳,平冲降逆。见表5。

表5 桂枝配甘草剂量比例

[分析]表5中用炙甘草量最多的是炙甘草汤,用到四两,因为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心阴阳两虚,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四方均是心阳虚为本,阴气水饮趁虚而入或上乘,以致心悸、烦躁。桂枝加桂汤气冲急可引发奔豚,故加重桂枝的用量到五两,以平冲降逆。四方中桂枝与炙甘草相配辛甘化阳,温心阳以治本则诸症自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用桂枝温阳化饮,通达阳气助阳化阳;黄连汤中桂枝甘草相配温脾气守中土,交通上下。

4 桂枝配茯苓、白术类

作用温阳化气,补脾利水。见表6。

表6 桂枝配茯苓、白术剂量比例

4.1 苓桂类方剂都有温阳化气利水的作用 而根据病机病位的不同,桂枝、茯苓、白术的配伍加减及量也不同,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防己茯苓汤中没有白术,茯苓甘草汤证病机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推按患者上腹时,可以听到囊裹水的声音,为何不用白术我没查到相关文献。苓桂枣甘汤发病病机是心阳受损,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欲作奔豚之势,这里不用白术是因为其有加重下焦冲气的可能。《霍乱病篇》的理中丸方后,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由此可见,仲师凡遇脐下悸或脐上悸者,不用白术。防己茯苓汤中不用白术,是因为白术不利在皮之水。

苓桂枣甘汤、茯苓泽泻汤两方中茯苓用量最大,用到半斤(八两),取其补脾利水,化气散饮之意,桂枝与之相配,饮邪得温而化。

4.2 根据茯苓-桂枝类方剂的发病病位、症状等进行比较见表7。

表7 芩桂类方剂的发病病位、症状比较

5 桂枝配黄芪类

益气通阳,振奋卫阳。见表8。

表8 桂枝配黄芪剂量比例

[分析]表8中黄芪用量最大的是芪芍桂酒汤,用到五两,黄芪走表,益气祛湿,桂枝与之相配,温化水湿。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两方都是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而来,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治疗血痹,黄芪甘温益气,助桂枝以通阳行痹。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而来,治疗诸虚。防己茯苓汤中桂枝与黄芪的用量相等,其病机是气虚阳郁,水液留滞于皮肤,黄芪、桂枝相配温通表阳,振奋卫气。

6 桂枝配桃仁类

作用温通血脉,辛散血结。见表9。

表9 桂枝配桃核剂量比例

[分析]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前者缓消癥块,后者破血下瘀;桂枝茯苓丸中桂枝为君温通血脉,桃仁为臣化瘀血,治瘀在胞宫。徐忠可方论:“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者者病当之也。患症之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其本寒;……”。

桃核承气汤中桃仁破血祛瘀为君药,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破血祛瘀为臣药,治下焦蓄血证。

7 桂枝配人参类

作用温阳补气祛邪,健脾生血。见表10。

表10 桂枝配人参剂量比例

[分析]表10中桂枝与人参的用量基本相等,比例为1∶1,只有桂枝人参汤中桂枝的量比人参的量多,柴胡桂枝汤、桂枝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三方中,桂枝的主要作用是解在表之邪,温经汤中桂枝的作用是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四方中人参的作用是补中益气健脾生血。

8 桂枝配麻黄类

作用加强通阳宣散之力以解表祛湿化饮。见表11。

表11 桂枝配麻黄剂量比例

在表11中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最佳比例是2:3,桂枝用量少于麻黄,唯独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用量大于麻黄,麻黄用量最大的是大青龙汤,用到六两,为发汗重剂,意在发汗解表,开郁闭。

研究概论:通过图表的方式对《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他药的配伍剂量及证候特点的归纳整理分析,窥出仲师十分重视调理阳气,围绕桂枝随证配伍加减,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而桂枝汤方中桂枝的用量并不大,最小用到六铢,1铢相当于现今量0.75g,最大量用到六两,相当于现今量18g,仲师之所以这样用,是遵循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的原则。张仲景对于桂枝这味药的理解之深入,使用之广泛,经验之丰富可想而知,他巧妙地通过将桂枝与不同药物配伍而使桂枝的辛、散、温、通作用发挥得全面而淋漓尽致。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应用规律,可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探求仲景的遣方用药之精妙所在,也有助于临床上进一步扩大桂枝的使用范围。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一药多效的药效控制与配伍、剂量变化与证的关系,掌握与他药配伍控制药效发挥方向的规律,为临床临证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今天重温经典,只要掌握好仲景之用药配伍、组方规律,并能不拘于古方,大胆创新,临床即可获满意疗效。

[1]熊曼琪.伤寒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9.

[2]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冯世纶,张长恩.张仲景用方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03

1672-2779(2013)-21-0006-03

苏 玲

2013-08-21)

猜你喜欢
伤寒杂病论杂病论附子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谵语的证治
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46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